自己都没想到,怎么跟着一群外国人走进曹杨新村了?
那是今夏某个酷热的下午,我去兰溪路附近的东方有线营业厅办理业务,出门时看见有领队带了这些外国人走进曹杨一村,“做一天上海人”,我的脑海里立刻跳出了这句话,于是,阴错阳差地我也跟进了村。
其实,说“阴错阳差”不准确,我是很希望旧地重游曹杨新村的,只是少了契机。早些年我采访过住在曹杨新村的劳模,他们告诉我,曹杨新村是中国工人新村的长子,是在上海的第一任市长陈毅的亲自过问下才兴建起来,从1952年曹杨一村建成后又逐渐扩建至九个村。
他们说这番话时的自豪与幸福感恍若眼前。
那天采访结束后,陪同的美眉还带我在新村的小道上走了一圈,我记得当时也是个酷热的盛夏,但苏州河的一条一条支流环绕着新村曲曲弯弯地流淌,静谧而安详。幢幢楼房之间绿树成荫,把暴烈的阳光挡在了浓荫之外。我当时就感叹,曹杨新村成片的梧桐树真不亚于复兴路和思南路啊。
果然,美眉告诉我说,曹杨新村是上海第一个全面绿化的新村,还是上海首批被命名的20条林荫道之一。曹杨新村的绿化好,那份浓浓的人文情怀也难能可贵。邻里之间互相照应着,就像一家人似的,碰到下雨,在家休息的会帮着邻居把晾晒在外的衣物收回来。公用的厨房里,谁家炒菜炒到一半房间里电话铃声响了,邻居会帮着继续炒……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曹杨新村就开始接待国内外的政要和游客了,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夫人就曾感慨地说:“到曹杨新村最高兴的就是去普通百姓家做客聊天,去幼儿园和孩子们在一起……”而“做一天上海人”的外国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领队带了那批外国人去了谁家我不得而知,反正我离开曹杨新村时正值傍晚。夕阳下,我看到那些红顶白墙的房子带着点斑驳,透过一些纱窗,依稀还能看见底楼的人家正在擦席子,吃西瓜。
我还看见当年为了“备战”的需要,曹杨新村里挖了不少战备井,因为怕有“阶级敌人”往井里投毒搞破坏,还特意加了带锁的井盖。这几口井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了,如今不过是一个陈旧的摆设而已。
面向南的大门前,几乎家家都整齐地排列着晾衣服的架子。那是上海人熟悉的球门衣架:四根钢管扎个方形,两根粗铁丝或是一段电线在左右两侧拉紧,朴素却实用。
新村大门口的小杂货店外,店主一家在露天放了张小方桌和几只塑料小凳子,老板娘在桌上摆放了三只有荤有素的家常菜与一碗冬瓜蕃茄汤。一会儿有小孩子奔过来买冷饮,一会儿又有赤膊的男人要了几瓶冰镇啤酒。店老板忙碌并快乐着,好一幅上海人熟悉的市井图啊。
随着曹杨新村被周边新建的幢幢高楼大厦淹没,它当年的辉煌时代已不复存在了,然而,那些绿色或许就是滋润它的魂,延续着属于曹杨新村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