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贫困村最需要的干部派下去
选得准,才能干得好。各地严格标准和程序,因村选派优秀干部,实现全面覆盖、精准配对、人岗相宜。
选派范围做到“两个全覆盖”。各地按照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的要求选派第一书记,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地区也做到应派尽派。人选条件坚持质量第一。各地重点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中选作风好的人、选能担当的人。
紧贴农村需求因村选派。富裕村、条件好的村大多是相似的,而贫困村、基础薄弱村各有各的困难。各地各单位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村施策,贫困村需要什么样的人,就把那方面的人派过去。
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广大第一书记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带着重托,认真履职尽责,主动与村“两委”协调配合,尊重、发挥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积极性,帮助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解决实际问题,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广大第一书记坚持把建强村党支部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增强任职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各级选派第一书记立足村情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和任职村资源产业优势,积极做好结合文章,通过培育产业、引进项目、争取政策等多种方式,普遍为任职村找准脱贫增收的路子。
好书记是选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各地普遍建立健全机制,加强对第一书记管理考核,督促第一书记扎根农村、履职尽责。
保障支持,激发动力鼓干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书记在一线打硬仗,需要各方的保障支持。各地各单位积极落实第一书记有关待遇,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困难,解除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加强培训指导。2016年初,中央组织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连续在河南、贵州、甘肃举办3期示范培训班,对中央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进行全员集中轮训。
解决后顾之忧。各地各单位关心关爱第一书记,任职期间原单位职级、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到村工作期间,由派出单位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各地还普遍从财政资金中安排工作经费,从扶贫资金中安排帮扶经费,让第一书记“有钱办事”。
“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20日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再次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各广大第一书记要在这场攻坚战中冲锋陷阵、建功立业,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