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3岁患上小儿麻痹症以来,周景景的人生从来没有如此自信过,周景景的家人从来没有如此骄傲过。一个差点成为乡村裁缝的姑娘,是怎样成为挑落三金的轮椅剑客?一个输在了起跑线上的残疾人,是怎样“奔跑”在通往成功终点的大道上的?几天前,在上海市残疾人体训中心的宿舍里,记者采访了这个年轻但早熟的残奥会冠军,她第一次在残奥会获得金牌,就成为上海运动员中获得金牌数最多的幸运儿。
童年记忆激励她“走”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可是,从小残疾的周景景,与许多相同经历的人一样,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自己的起跑线:“是出生的那一刻,还是3岁时小儿麻痹症状显现的那一刻?是在大半个学校的孩子围观中,用手搬动双脚,一点点爬进小学教室的那一刻,还是9岁手术后告诉自己一定要站起来的那一刻?是16岁进入校乒乓队接触体育的那一刻,还是不久前拿到残奥会金牌的那一刻?”
出生在乡村的周景景,曾经让家人十分心疼和担心。父亲常念叨“怎么办呀”,最大的希望就是培养女儿做一个坐着能工作的裁缝,“要是能嫁一个好人家就更好了”。周景景却并不甘心,因为,读小学的第一天,成为她至今抹不去的沉痛回忆。那时,她把轮椅摇到教室的台阶下,矮矮的两级台阶成为无法跨越的天堑。在无数人的围观中,她一点点爬进教室。那天的痛楚,至今深埋心底,激励着她去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比别人“走”得更远、更稳。
结缘体育磨练意志
16岁进入校乒乓队后,又被教练相中改行击剑,长剑成了周景景的双脚。年轻的她很快崭露头角,2011年首次参加世锦赛就出人意外地获得了花剑冠军,直通伦敦残奥会。
次年参加残奥会,大家都以为周景景稳进前三,没想到,第一场周景景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虽然最终赢了,却赢得很累。第二场她在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输给了对手。20分钟后去拼铜牌,然而,周景景始终没法进入状态。从世锦赛冠军变成队里垫底的女选手,这种落差让她甚至产生了羞于回国的惭愧。
这让她花了整整两年才摆脱阴影。体训中心领导、教练和队友想法帮助周景景,给她请心理医生周景景也开始更加刻苦,每晚都要忙碌到深夜才睡,早上6时30分又准时起床了……
战胜自我战胜对手
在卧薪尝胆的四年中,教练的一段话始终烙印在周景景心中:“专注于比赛每一局每一个3分钟里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在意结果,不要在意外界,不要在意得失。”
她回忆说,在里约残奥会个人比赛的最后一场比赛中,连比分都没有去在意,直到拿下第15分赢了,周景景才一下子大声叫了出来,积攒了4年的所有情绪都在那一个瞬间爆发出。她说,“功到自然成”这简单的五个字,在一帆风顺时难以体味。经过四年磨练战胜自我后,她发现,战胜对手这才变得顺理成章了。”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