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场被列为国家级的考试,却有一道尴尬难题亟待破解——7年来,考出《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合格证书》的上海盲人中,仅有1名考生进入医疗机构就业,能在医院参加实习的也仅有9人,考生们去哪里才能学以致用?
盲人按摩医院获好评
来到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采访这天,因为中风偏瘫第三次住院的许老伯刚安顿好,就关照家人去“请徐医生给我按摩下”。家属张阿姨告诉记者,每次住院都是小徐帮老许按摩,他觉得小徐按得特别到位,所以就认准小徐了。记者问许老伯和张阿姨有没有因为徐诚是盲人而有想法,他们连声说不介意,“只要手法好,有什么差别?”
站在一旁的医院副院长叶斌听了病人和家属的称赞深有感触。担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务委员的叶斌是医疗推拿行当的专家,他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上海就出现了盲人医疗按摩,上世纪8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当时,许多基层医院都招聘了大量盲人按摩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一度中断。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赵伟时也经历过上海盲人医疗按摩的几个发展阶段,徐诚的顺利就业就是她与叶斌合力推动的一个成果。
打破顾虑促盲人就业
盲人按摩是盲人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从事医疗按摩更是盲人提升就业层次的一个重要途径。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初衷就是选拔人才,促进盲人医疗按摩行业持久健康发展。然而,考出证书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些考生能不能就业,还取决于许多因素。
顾虑和偏见显然是最主要的阻力。叶斌坦言,在2014年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与市残联合作开办本市首家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规范化实训基地之前,他也是反复思考和论证过的。“病人能不能接受?”“家属有没有顾虑?”“同事好不好相处?”只有想通了这三个问题,盲人按摩师重返医院才能成为现实。
北京已有成功先例
现实中的试水让叶斌觉得“效果还不错”。
首先,医疗机构中的推拿按摩医师普遍紧缺,在康复专科医院,情况更明显。就拿有200张床位的第三康复医院为例,专职推拿按摩医师仅有2人。三批实训的持证盲人共有9人,共计已服务近2万人次,缓解了医院缺少按摩师的现状;其次,经过一些磨合和调整,盲人的工作态度普遍得到病人和同事认可,他们也十分珍惜岗位。
叶斌觉得,医疗机构对吸纳盲人就业有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在徐诚刚来的头几个星期,病人也会质疑“他能推得好吗?”即使到了现在,叶斌还会经常提醒徐诚走路尽量避开人群,免得撞到老人。但是,就像他曾经去说服病人“先试试看”一样,医疗机构也不妨敞开大门,“先试试看”,看看盲人究竟能不能干得好。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算太难找,因为,中国现代盲人医疗按摩事业发源地——北京按摩医院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在这个盲人员工占了相当比例的二级医院里,盲人不仅可以作为治疗师按摩推拿,还可以像其他医生一样,具有处方权。
目前,每年上海都会选派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前往北京按摩医院进修。河南、湖南等地还传来了盲人破冰创办医疗按摩诊所的喜讯。相比这些地方,上海医疗机构的步子迈得并不快,不过,赵伟时和叶斌都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盲人获得医疗按摩资格,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学以致用应该不会太难。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