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千年古城丽江,除了“艳遇、疗伤、发呆、酒吧、逗猫”,吃,也是不可少的话题之一。相比于丽江“张扬”的美景,纳西族的美食显得朴实无华。然而,越是“朴实无华”的东西,越能经得起时间最为苛刻的检验,纳西族的美食就是这样的。任凭岁月如何更迭,纳西族美食却亘古留香。
“最具纳西特色”的食品
从人们发现丽江开始,就为这里赋予了种种与爱情有关的定义。丽江,是个艳遇之城。它的古朴,它的随性,它的慢生活,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才俊。丽江有促进恋爱激素的神秘空气和土壤,高原让人多情,因为缺氧,人是晕的,少了很多在城市里的清醒和算计。加上雪山、蓝天、白云、流水、花香,让人进入丽江,像进入了爱情天堂。
除了纳西古乐、东巴文、大研古城等世界级名片外,丽江还有另一张传统名片,那就是丽江粑粑。丽江粑粑是最具纳西族特色的食品,最出名的当属油煎千层粑粑,即丽江粑粑,有甜、咸两种,不是人人个个都能制作的。由于它独特的工艺,所以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品。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月初一,丽江知府木增盛宴款待远道而来的徐霞客,场面之盛大,菜肴之精美,令走南闯北的徐霞客感叹不已:“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徐霞客在丽江时,木增多次宴请他,还经常派人送点心给他品尝,其中就有“酥饼油丝”,徐霞客称之为“奇点”,并在游记中专门记了一笔。这个“酥饼油丝”,就是今天的丽江粑粑。
“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这句在云南耳熟能详的民谚,道出了人们对丽江粑粑的推崇和喜爱。传统而正宗的丽江粑粑的制作非常讲究,主要原料是丽江出产的精细麦面。由于丽江的海拔和气候等独特环境,尤适宜于种小麦,也是小麦的高产区,也不无优质品种。提取了富强粉的丽江面粉也不能做出丽江粑粑。做丽江粑粑必须具备精湛的技艺,要用从玉龙雪山的清泉和面,加工时在瓦盆或木盆里,和的面越稀越好,当然擀面卷油时的难度便大,在大理石板上将面团揉透,涂抹菜油,再将一个个小面团擀薄,抹上猪油,撒上火腿末、白糖、芝麻、核桃仁等作料(若做甜的则放白糖、红糖或豆沙),卷成圆筒状,两头捏紧,压瘪,擀成圆形千层饼,放进加入菜油的平底铸铁锅内,在栗炭火上慢慢煎成两面焦黄即可。因是用炭火烤煎的,香味自然不同寻常。
丽江粑粑分为咸甜两类,可以根据各自口味任意选用。其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吃起来酥脆可口,有的加喝酥油茶,更是其味无穷。在古城四方街,有许多专营丽江粑粑的铺子,多为成年女子经营,她们有着娴熟的技巧和精湛的手艺,生意红火,顾客盈门。丽江粑粑还有两面黄的火烤粑粑,在平底锅里烤得差不多时,再用火烤熟,这样味香质美。还有水焖粑粑,也就是烤黄一面,往锅里放适量水焖熟,泡硬适中,都是受人青睐的纳西族食品。
火腿粑粑是丽江粑粑发展到高层次小康型的品种——其色泽金黄,多层相叠,外脆里嫩,喷香酥脆,甜中有咸,非常爽口。刚出锅的粑粑外酥里软,香气扑鼻,咬上一口,麦面的焦香,火腿的咸香、葱花和其他作料的喷香一起从舌尖到口腔,进而向全身弥漫,这种滋润幸福的感受,难以言传。
丽江粑粑的显著特点是不易变质变味,做好后放置数天,不会发霉,无论带着出远门或将它作为礼物馈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你都不用担心,只要到时候把它拿出来随便地蒸或煎一下,或者在炭火上烤一下,它依然酥脆香甜。从前,赶马汉子在丽江这个茶马重镇歇脚,把一摞摞的丽江粑粑放在马驮子里作干粮,就因其放置多日不会变质变味,可以吃到南亚、东南亚。丽江粑粑之美名,随着赶马汉子的锣声,传向四面八方。
传统名吃“糯米血肠”
丽江古城没有摩天大楼,仅是些鳞次栉比的低矮的木制瓦房;没有宽阔气派的柏油马路,仅是些错综复杂的石板小路;没有都市的车马喧嚣,仅是些小巧玲珑的滇马穿梭于古城的各个角落,清脆的铃声传遍四方。丽江是宁静而悠闲的,也就注定了它的饮食习惯也是不拘一格的。丽江没有享誉海内外的名菜名点,然而它的小吃文化却决不逊色于其他地方。
米灌肠又称糯米血肠,在纳西语中叫住“麻补”,是纳西族的一道风味小吃,也是纳西族人十分喜爱的一道传统美食,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来到纳西族的游客没有不品尝的。尽管纳西族是古羌人的后裔,但他们崇尚文明,其生活习性跟汉族人较为接近,他们也十分重视过年,每逢年关,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吃杀猪酒,并做一些糯米血肠用以招待亲朋好友,或是储存起来以后慢慢吃。
在纳西族人看来,一道美味的糯米血肠既是对客人热烈的欢迎,也是对客人最大的尊敬。如若有亲人不在身边,家里的人定会给他们捎去一大串糯米血肠,让他们在远方也能尝到家乡的味道。这跟我们汉人的香肠情结极为相似,一节节的糯米血肠不仅代表了对儿女的牵挂与思念,也表达了纳西父老浓浓的爱意。在外工作和生活的纳西人,只要一闻到那熟悉的糯米血肠味道,便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和亲人的思念,一股淡淡的乡愁油然而生。
根据颜色的不同,纳西族的糯米血肠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黑麻补,即:用猪血与糯米混合制作而成的,看起来呈黑褐色,故称为黑麻补;另一种是白麻补,是在黑麻补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其做法完全一样,只不过将猪血换作了鸡蛋清,看起来呈白色,故名为白麻补。糯米血肠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与做香肠类似,首先准备好一定量的糯米及配料,并将糯米提前泡上一夜,再放入锅中蒸至半熟,然后取出置于一个大的容器中,再将新鲜的猪血或蛋清倒入其中,同时加上精盐、花椒、味精、胡椒面、草果面、茴香面等佐料,并搅拌均匀,放在一旁备用。接着,准备一段干净的猪肠,将糯米团紧紧地灌入肠中,并用线绳把口子扎好,不要让里面的东西溢出来,最后将灌好的糯米血肠放到蒸锅里蒸熟即成。
米灌肠蒸熟后,米灌肠在食用时需切成圆片,喜欢油滑爽口的就蒸,怕胖的用油煎干,又香又能减少油分。米灌肠色泽古朴油亮,香味浓郁,脍炙人口。不论怎么吃,都很爽口,是纳西族请客时必不可少的食品。据说有一次纳西族人招待一位外地来的客人,就用米灌肠作为主食。这位客人吃到嘴里觉得味道非常美,就询问这种米灌肠是怎么做的?纳西主人是个诙谐好打趣的人,就说:“用糯米喂猪,等猪长大了杀猪取猪肠子,再蒸熟就可以了。”说得大家笑得肚子痛,不过谁也不会相信这是真的。只不过是开个玩笑而已。
每逢年节,纳西族人总会将做好的米灌肠一串串挂在菜架上,放个一年半载也不会变质。米灌肠看上去油光肥大、黑糊糊的,一点也不能引起食欲。可是一旦吃到嘴里可就顾不得黑米灌肠的外观了。纳西人经常食用这种米灌肠,不单是因为它好吃,还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补血、补气的营养食品。据当地人介绍,过去马帮生活很艰苦,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容易得腹泻,消化不良。遇到这种情况,赶马大哥就会切上一片,烤焦香后冲服,效果神奇,真是他们肚皮的救星。
通常在食用时,要将糯米血肠蒸热或油炸,并切成片。切成片后的糯米血肠,看上去色泽油亮,晶莹剔透,一股浓香扑鼻而至,令人神清气爽;吃在嘴里,软糯细腻,醇正平和,还有一丝丝的甜味,既有糯米的清香,猪肠的肉香,也有各种配料的香味,可谓味中有味,让人回味无穷。
经久不衰的鸡豆凉粉
清晨,在鸟儿的召唤中,我们艰难地爬起来前往丽江石鼓镇。纳西族友人说要诠释丽江的美食,一定要到石鼓镇。石鼓镇,这里曾是进入西藏甚至远赴印度的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此“五月渡泸”(金沙江古称泸水);元明两代均在此设立“石门关巡检司”。万里长江自青藏高原南下,到石鼓被海罗山崖阻挡,在这里转向180多度,冲开崇山峻岭的重重阻拦,掉头北上又东去,形成了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湾”。
走在石鼓镇恬静的街道上,满街都是饵块、米花糖等小吃,当然还有最知名的鸡豆凉粉。布帐篷下,几条板凳,一个木桌即支撑起一个小摊。卖鸡豆凉粉的勤快纳西族妇人,天不亮就要起来做凉粉,清晨即在街头支起小摊开卖。不一会儿,熙熙攘攘的客人就将小摊围得严严实实。
鸡豆凉粉看起来有点灰黑,吃起来却非常好吃。制作原料为丽江特产的产量不高、颗粒扁小的鸡豆(又名“鸡碗豆”),先泡透磨细过滤成浆,然后煮熟为灰黑色,倒入各种容器冷却成形,便是鸡豆凉粉。因鸡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凉粉外表呈现黑色,所以又称做“黑凉粉”,旧时吏官不知个中就里,在乾隆《丽江府志》中,曾把这种风味小吃称作“黑豆腐”,其实“黑豆腐”就是今天的“黑凉粉”。在丽江新老城区大街小巷,几百年来,鸡豆凉粉是一种经久不衰的风味小吃。凉粉好不好吃全在于用勺搅拌的功夫,所谓慢工出细活。
凉粉本为消暑食品,鸡豆凉粉除凉食外,还可热吃。大街小巷卖凉粉的都有两手准备,以适应顾客要求。凉吃多在暑季,那晶莹的粉片与红辣椒、绿韭、花椒、青葱、芥沫、酸醋等佐料腌拌起来,色香味俱佳,一碗入腹,开胃又爽口。热吃多在寒凉季节,那方正的粉块在平底锅两面煎黄,再按各人味口加上麻、辣、酸的各种佐料,一碗下肚,全身温暖。
鸡豆凉粉还可切成块状制为干品,在冬天经霜扎后,晒干成品,油炸后,以葱花、芫荽、辣椒、醋酱做成凉拌,也是道美味之菜。纳西人还喜欢将鸡豆凉粉加工成粉皮,油煎后又是与众不同的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