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的公立学校中,像亚伯拉罕的女儿这样选择离开的年轻教师不在少数。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在2010年获得教师资格的英国公立学校教师中,有13%的人第二年就呆不下去了。截至2015年,已经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放弃教职。这令原本就师资短缺的英国中小学,不得不让“数学课是体育老师教的”成为现实。
有英国人愤怒指责,都得怪“五分钟热度的神奇一代”,总是手头的事还没干好,就谋划着找新工作,“为了招募和培训这些人,政府花了多少钱!”为了解决师资短缺难题,英国政府确实想了办法,寄希望于通过提供高额专项奖学金吸引才华出众的学生投身教师行业。
从表面上看,问题似乎出在这些年轻人并不是真心愿意当老师,但这绝非根源所在。
英国公立学校教师每天下午3时就能收工回家,但他们并不能就此享受生活。英国人阿图罗的妻子当教师20余年。在阿图罗看来,自己的家庭时间越来越多地被各种学校的文书工作挤占。统计显示,在英国,有超过四分之三的老师每周的工作时间达到50至65个小时。
今年3月,英国小学又实行了一场批阅评分制度的改革,教师被要求用6种颜色的笔来批阅学生作业,比如清新活力的绿色笔写正面反馈,柔和不带攻击性的粉色笔写负面评价。繁琐的规定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为过度疲劳、缺少睡眠,没时间与家人朋友相处,一些教师甚至得了抑郁症。
亚伯拉罕的女儿在中学当老师期间,她自费花了9000英镑用于参加培训。因为优秀能干,这个勤奋的姑娘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工作量,而微薄的工资使她连房租都只能靠父母垫付。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正比逼得她只能被迫走人,在一所高校找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
而新来的年轻教师被憔悴的前辈、成堆的文书与不成正比的薪水吓到,也早早打起离职的念头。可以想见,如果这样的现状得不到改变,英国师资短缺的问题只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