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静儒雅的叶潞渊
韩天衡 张炜羽
■ 叶潞渊篆刻“一山楼阁半湖船”
  ◆ 韩天衡 张炜羽

  为人谦逊淡泊、敦厚温雅的海上著名篆刻家叶潞渊,不仅技艺超伦,高风洁行,又乐于游艺传道,奖掖后学,是一位深受人们尊敬的老艺术家。

  叶潞渊(1907—1994),名丰,字露园,别署静乐簃、寒碧居。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为宋代著名词人叶梦得(石林)后裔,自署石林后人、石林精舍。年少时入上海福泰钱庄先后当学徒与营业员,及长在上海金融界颇具影响的四明银行任襄理、副经理,直至建国初并入公私合营银行。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叶潞渊被聘为画师,“文革”后西泠印社、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恢复活动,又分别被聘为理事与馆员。

  叶潞渊未及弱冠即师从赵叔孺,为赵氏门下优秀弟子之一。工丹青,善绘花卉、果品,初师法恽寿平、华喦,又上溯沈周、陆治,设色清新明丽,风神超逸,尤喜作仙桃及家乡洞庭山盛产的枇杷。叶潞渊篆刻极负盛名,早年从浙派诸子入手,致力于陈鸿寿,兼及赵之琛,用刀豪迈、明快,得陈、赵神髓。叶潞渊又精研古文字,凡商周金文、两汉碑额、瓦当封泥等,无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最终演化成自家面目。也擅汉白文印一路,章法善于汲取赵之谦大疏大密的手法,线条间残破并笔尤为一绝,使平稳的印作虚实相映,极具金石古厚之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唐云、沈尹默、吴湖帆、叶恭绰、潘伯鹰、邓拓等喜其手刻,获印颇夥。1979年叶潞渊随上海书法代表团出访日本,为“文革”后篆刻创作复苏阶段一次有重要意义的对外艺术交流活动。其高超的印艺赢得了东瀛人士交口称赞,纷纷索印。年逾古稀的叶潞渊老树绽新花,再次迸发出旺盛的创作激情,甚至镌刻起六七厘米见方的大印,令人称奇。

  叶潞渊也好收藏,有明清至近代名家印作一百五十方,原拓印谱一百二十种,日夜摩挲,珍爱无比,从中也获益良多。叶潞渊晚年欲续清芬之余绪,踵武张鲁盦、葛昌楹之遗风,有意将藏品悉数捐献给杭州西泠印社,化私为公,无奈因亲属编制移赠上海中国画院。生前出版有《静乐簃印稿》、《潞翁自用百印册》、《叶潞渊印存》等数册,虽未称盛,然精品累累,足以楷则。叶潞渊也通晓印学理论,1963年曾应香港《大公报》之邀,与钱君匋合撰《中国鉨印源流》,为当时印学研究中一部颇具影响的综合类论著。此外像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略论浙派的篆刻艺术》、《简谈元朱文》,以及为《伏庐藏印》、《齐鲁古印捃》所撰序言,剀切中理,均为叶潞渊结合长期积累的创作与研究经验之谈。

  叶潞渊在论述恩师赵叔孺篆刻艺术造诣时称赞到:“平实中寓生动,秀雅中见雄劲,绝无板滞之失,更无妄怪之嫌。”反观叶翁所制,精耕细作,游刃有余,信步穿越在数类印风之中,实为深得乃师妙谛最为全面者。只是在高手云集,精通一家独门兵器的众多赵氏弟子中,秉承正统的多面手叶潞渊,拟元朱文、汉玉印虽能比肩陈巨来、方介堪,但在印坛的影响力却稍逊。并非是叶潞渊专业成就不高,而是他无意与他人争锋,且又处在海上高精尖印人辈出的黄金时代。专精与广博,难于兼顾。

  值得记述者,叶潞渊博学强记,对民国及建国初之印坛掌故了如指掌,娓娓道来,趣味盎然,且内含诸多史料,平和客观,可征可信。笔者曾多次嘱其能撰文成书,然其晚岁耽于“静乐”,而终未有著述,这应是印坛的一大损失。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评论/专栏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金市汇市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互联网天地/基金纵横/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C08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回归到唐宋画家画的“正宗大道”
宁静儒雅的叶潞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C07宁静儒雅的叶潞渊 2016-11-12 2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