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难题
专案组民警看出了顾教授的犹豫,继续恳切地请求,绝不愿轻易放弃。末了,被民警们的诚意所打动,顾教授终于同意一试,率领由浙大师生组成的专业深水打捞队,前去进行尝试性打捞,同时开展相关的学术课题研究。当然,那台绰号为“老虎”的水下机器人设备(简称ROV)肯定是要带上的。
价值180万元的“老虎”刚从美国进口,虽然是这次深水打捞的利器,但还没参加过真正的野外“实战”。几名师生也只在浅水池塘里对它做过几个小实验,操控经验几乎等于零。但顾教授明白,专案组也明白,这次千峡湖深水搜寻和打捞的大半希望,已寄托在它的身上。
巨大的千峡湖上压着沉沉的乌云,长长的北山大桥的另一头掩隐在浓雾之中,细雨霏霏,湖水激荡。
4月6日,与顾教授敲定合作后没几天,专案组和浙大机械工程学系专业打捞团队共计30多人,就已带着庞大的水下机器人设备来到千峡湖畔。首先当然来到北山大桥踏勘现场。
不看不知道,一看还是吓一跳。顾教授手抚桥栏,向大湖深处望去,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专业打捞团队的不少成员被惊呆:我的天,什么叫大海捞针?说的不就是这种不可能完成的打捞任务吗?
当然,专案组和顾教授都知道,千峡湖库区面积辽阔、湖水极深,对本次打捞自然是一大难题。但更让人惊惧的是,湖底的地形地貌没有一处是平坦的,布满了浅沟深壑。因为在水库建造前,这里分布着10个乡镇、50多个自然村,居住着5万左右的村民。村民迁走后,原有的村镇格局、房屋建筑、树木等都还留着,成了湖底的废弃物。水库建成后丢弃的井子架、升降机和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等也都留着,成了奇形怪状的废弃物。废弃物究竟有哪些、有多少,谁都说不清。
另一大难题是北山大桥桥墩过高。北山大桥是钢筋混凝土连续桁梁式大桥,总长度995米,最大跨度为170米。最大特点是桥墩极高,其中最高的那座桥墩高达116米,比杭州大厦的高度还要高几层,堪称“浙江第一高桥墩”。另外,它的桥墩下方还有一座座高低各异的小山坡,落差很大,按顾教授的说法,如此直落深渊的水下地形,哪怕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海洋勘查设备,或许都无能为力。
让人头疼的另一大难题还有复杂的水流。千峡湖建于崇山峻岭之间,从上游到下游有多条支流纳入其中,水库的沿线还建有多级水电站,每天都在放水发电,每天又都在不停地蓄水,各种水流纵横交汇,整体水域的水流奇谲变幻,没有规律,无法预测。一旦遭水流冲击,力量十分巨大,且根本不知被冲向何方。
“铁笼这么小,只要被水流随便一冲,或者被陷进水下的山沟沟里,挂在了施工用的脚手架上,掉进某座民居的院子里……哪怕你放下去十只‘老虎’,都是很难找到的!”一名跟随顾教授参与过多次深水搜寻的教师对着湖面感叹。
然而他的感叹没人回应,众人只是报以长时间的沉默。是啊,总不能为了找到一个小小的铁笼,而把整座水库的水都放空吧?唯有全力以赴,迎着天大的困难,把湖底疑点找个遍,没有任何别的选择。
杭州警方曾在2009年成功破获了一起水中沉尸案,在温州瓯江出海口的水深30米处,由一家受委托的专业深水打捞公司以蛙人搜索的方法,打捞起了被害人遗体。但与眼下的这项任务相比,瓯江出海口那一次可谓小巫见大巫。
了解了以上这些现场实情,就知道接下来的深水打捞将何等艰巨!
众人在北山大桥上伫立良久,谁都知道,接下来的,将是一场深水搜寻和打捞的“恶战”!
茫茫大湖边,出现了一条外形特别、经常停在某个区域久久不动的船,这便是本次打捞的工作驳船。为加快速度,节省费用,专案组从当地借来这条钢质驳艇,又从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特地借来两顶大帐篷搭在船上,因陋就简地搭起一个临时指挥台。这可是打捞战役的指挥中心!设施虽然简陋,但非常实用,参与打捞作业的全体人员,工作、吃住等都可以在这条工作船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