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高润霖教授评价,支架的发展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的一项巨大突破,其中,血管全降解支架是冠心病领域最大的进展,也被称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
理想的支架是变成正常的血管
高润霖院士介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历了四个技术革新阶段。冠状动脉病变最早的治疗方法是球囊扩张,但球囊扩张时常引起撕裂,从而导致3%-6%的病人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所以,上世纪80年代时展开的介入治疗都需要外科手术的辅助。另外,再狭窄率可高达40%。到了80年代末期,裸金属支架的诞生解决了急性闭塞的问题,也减少了由于血管弹性回缩引起的再狭窄,但支架内再狭窄率仍高达30%,依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到2001年-2002年期间,第一代药物涂层支架的研发与使用有效避免了急性闭塞以及血管弹性回缩引起的再狭窄问题。药物释放有效抑制了内膜增生,从而将再狭窄的发生风险降低至10%-20%以下。另外,药物支架本身也在不断革新,新一代药物支架进一步降低了晚发血栓的发生率(1%以下)和再狭窄率(10%以下)。
但永久存在于血管的金属支架对血管舒张功能有明显的限制,作为置入人体血管的一个异物,金属支架可能会造成晚期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有的病人放了很多金属支架,如同给血管穿上了“金属外衣”,万一病人需要搭桥手术,外科医生将无从缝针。基于此等考量,从80年代起,科学家开始致力于研发可以降解和吸收的支架。在介入治疗的技术上最大的发展就是全降解药物性支架的诞生。
高润霖院士展望未来时称,支架的原材料将会是主要的研发方向。目前,全降解支架是聚酯材料制成的,全世界各地的研发机构和公司也在研究金属全降解支架,比如镁合金的降解支架在欧洲已经通过批准,中国也在研究用铁做可降解支架,但都还未进入临床阶段。相信未来药物支架经过几代的革新会变得越来越薄,支撑性也会越来越好。它的机械性能将会更近似于金属永久支架,但两三年以后会完全消失,变成一个正常的血管。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对专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rossroads跨越之路·雅培学术中心在近五年内为超过5400人次的医生提供血管介入治疗培训,推进我国冠心病手术疗法发展。学术中心已经成为国内冠状动脉介入、外周血管介入及结构性心脏病领域集科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于一体的专业医疗培训和教育平台。
自我管理决定术后改善与预后
冠心病有很多诱发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首先,我们需要预防冠心病,控制诱发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要避免过度肥胖。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以及心理平衡。一旦发生了冠心病,最基本的治疗方法还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这几年的发展也非常快,有些可以改善预后。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则需要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最主要的门槛是易引起出血,例如1%的患者会发生脑出血,也非常危险。而介入治疗则需要满足设备、技术和人力的条件。
研究发现,介入医师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跟左主干介入治疗效果明显相关,实施手术例数越多,经验越丰富,手术效果越好。可见对介入医生的培训至关重要。另外,必须强调患者的术后观察和二级预防,介入医师需要熟练掌握患者用药,以防止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必须坚持随访,按医嘱药物治疗,服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坚持按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不能无故自行停用,以免造成支架血栓等严重并发症。若出现出血情况,应立即就医。另外,应坚持服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尤其是他汀药物,同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胆固醇。继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心理平衡,以及长期随访,预防新病变发生。 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