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核武器逼美国出手
战争爆发前,埃及、叙利亚都得到苏联大批军事援助,包括600余枚地空导弹、300架歼击机、1200辆坦克和大量弹药,因而在战争初期占尽优势,令沉湎于过去屡战屡胜经验的以军极不适应,节节败退。
开战头一天,以军光战斗机就损失了20余架,这还不算,为了压制阿拉伯军队,以军一线官兵根本不顾所谓“弹药规定用量”,拼命向敌人开火,导致弹药库存急剧下降。以军总参谋长埃拉扎尔承认,尽管以色列经历过多次战争,对所需的弹药存量有一定的概念,但第四次中东战争规模之大远超过去任何一场战争,况且以色列尚无力生产主要弹种,弹药供应几乎“断炊”。解密文件显示,当时如果没有外援,以军装甲兵的105毫米坦克炮弹将在48小时内耗空,届时以军步兵将只能任由阿拉伯军队坦克碾压了。
作为以色列的盟友,美国内心很想出手相助,可忌惮像沙特这样的阿拉伯产油国的态度,所以一开始不敢公开军援以色列。10月7日,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告诉以色列政府,允许以军在弗吉尼亚州的美国海军基地挑选所需弹药,然后自行装运回国。对以军来说,这种“小打小闹”的援助完全是杯水车薪。
情急之下,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于8日授权以军组装出13枚核弹头,安装到“杰里科-1”地地导弹和F-4E“鬼怪”战斗机上,准备对埃及和叙利亚目标实施核打击。梅厄特意交代以军部署核弹头时尽量高调,以便引起美方注意。果然,9日,基辛格就获悉以军的“疯狂举动”,遂通报总统尼克松,后者以“不援助将会导致核战争”为由,批准实施“五美分行动”,公开向以色列提供大量军援。不过有学者指出,尼克松实际拿“核战争风险”当借口,真实情况是美国掌握到苏联军援阿拉伯国家的情报,若任其发展下去,以色列将输掉战争,届时美国也会在中东失去“战略支点”。
“能飞的玩意”都用上!
“五美分行动”启动之初,刚刚从越战泥潭中脱身的美国还不愿让本国军队再次卷入冲突,因此只肯提供军火,但运输由以色列航空公司解决,但那些客运飞机无力将以军急需的军火及时运达,特别是坦克之类的重武器更是运不了。基辛格试图找他国航空公司帮忙,却吃尽“闭门羹”,原因是没有哪家公司敢得罪财大气粗的“阿拉伯金主”。
眼看形势危急,12日,尼克松不再掩耳盗铃,命令美军“把所有能飞的玩意都派到以色列去”。但美军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当时美军运输机不具备空中加油能力,若没有供飞机中途着陆加油的地方,美机在跨过大西洋后,就没有剩余油量去飞越地中海,把武器送到以色列了。
因害怕阿拉伯国家搞石油禁运,美国的欧洲盟友们都拒绝让美军飞机降落加油,甚至不同意这些飞机飞越领空。经过努力,葡萄牙同意帮助美国,提供亚速尔群岛上的拉日什基地,那里成为“五美分行动”最重要的节点。在短短的9个小时里,C-141“运输星”和C-5“银河”运输机从美国本土呼啸而起,经大西洋飞向拉日什,降落加油后再直飞以色列。很快,拉日什机场的日吞吐量就超过30架,基地内人满为患。为了给飞行员们提供食宿,当地空置多年的旧兵营全派上用场,跑道尽头还搭起不少野战帐篷。
与运输机一起到达拉日什的,还有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派来的数架KC-135空中加油机,任务是为从美国直飞以色列的战斗机提供加油。开战头几天,以色列空军损失惨重,因此在“五美分行动”框架内向美国买下数十架战机,其中最急需的“鬼怪”战机是从美军直接抽调的,连原来的美军标志都来不及抹去,这些飞机由美军飞行员亲自驾驶,抵达后就地移交给以军。
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由于多数欧洲国家和中东国家不肯向美军开放领空,因此从葡萄牙前往以色列途中,美国机群必须沿着精确的航线穿过地中海,要知道航线南面是充满敌意的阿拉伯国家,北边则是害怕引火烧身的欧洲国家,如果美机偏离航线,特别是误入埃及领空,就可能被击落。
美国历史学者昆达特在所著《1967年以来美国外交与阿以冲突》一书中写道:为保证安全,美国海军第6舰队和以色列空军分担地中海航线上的护航任务。根据流程,美国海军舰载机护送运输机飞至距以色列150海里处,交给前来迎接的以军战机,后者将运输机护送到己方机场降落。除了空中护航,美国海军还在地中海上设置一连串的救援点,平均每隔300海里布置一艘军舰,每隔600海里布置一艘航母,可谓“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10月14日18时30分,首架满载85吨军火的C-5运输机在特拉维夫的卢德机场降落。按计划,第二架C-5应该紧随第一架降落,运来卸载货物所需的专业设备和人员,可没想到葡萄牙基地的维护工作拖了后腿,第二架C-5迟迟不能起飞。无奈之下,卢德机场员工和第一架C-5的机组只能临时当起“搬运工”。在战争状态下,人们的工作效率出奇地高,几个小时后,物资就卸载完毕,并送到前线以军手里。
美援物资的效果立竿见影,在第一批物资到达的同一天,以军赢得西奈半岛米特拉山口防御战的胜利,他们用美国送来的陶式导弹击毁大量埃及坦克,制止了埃军的攻势,战争天平开始倒向以色列一边。
苏联输掉“空运战”
根据美国军事空运司令部的计划,运输机在卢德机场降落的频率是每天4架C-5和12架C-141,但在21日当天,卢德机场吞吐量到达最高峰——全天降落6架C-5和12架C-141。到了30日,战局趋于平稳,美国海运物资也到达以色列港口,运输机的使用率开始降低。
数据显示,从10月14日第一架运输机降落,到11月14日最后一架运输机抵达卢德机场,美军运输机向以色列运去超过2.2万吨物资。具体而言,每架C-5一般能运73吨货物,几乎是C-141(28吨)的三倍,因此在总共567架次空运任务中,C-5虽然只出动145架次,但运送的物资却超过总量的一半。另外,所有超出普通运输机货舱尺寸的装备(比如M107式自行火炮、M60坦克、CH-53D“超级种马”直升机等),都是由C-5运到以色列的。昆达特说:“‘五美分行动’不仅帮助以色列扭转战局,还让C-5的能力在实战环境下得到验证。”
与美国空军运输机的出色表现相比,苏联运输机就有点相形见绌了。虽然比美国早五天开始向自己的盟国提供补给,飞行里程(1700海里)也远小于美国运输机(单程平均6450海里),但苏军出动的安-12、安-22运输机却在总共935架次任务中只运去了1.5万吨物资,在“空运战”中落败。不过,美国人的“五美分行动”彻底激怒了阿拉伯国家,它们联合对美国实施严厉的石油禁运,造成美国油价暴涨,直接导致了1973年石油危机。 于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