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2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老年福利应为无差别供给
赵志疆
  赵志疆

  今年5月起,上海开始施行“老年综合津贴办法”,6月下旬开始,老人乘坐公交不再“一刀切”免费,而取代以现金“综合津贴”方式发放到卡。新政实行半年来,沪上老人普遍为新政策点赞。同时,不少乘客感受到,公交乘车压力有所疏解。

  在实行“敬老卡”政策之初,公共交通资源稀缺的局面,一时无法得到根本改变,而相比起年轻上班族的“刚需”,老年人的出行似乎要随意得多,虽然只是极少数,但不得不提的是,有些老年人持有一种“怕吃亏”的心理——敬老卡遵循的原则是“多乘多补”“不乘不补”,既然是一份福利,难免会有人希望“物尽其用”。高峰期公交车内拥挤不堪,有些老人结伴出门游玩或锻炼,上班族心急火燎挤不上车,矛盾不小。后来,调整了“敬老卡”的使用时间,矛盾就小了。但是,有些不大出门的老人,还是觉得不公平。

  即便是一种普惠政策的设置,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的,很难一步到位。相比起“不乘不补”的敬老卡,老年综合津贴显然是一种普惠性补贴。由此意味着,只要达到一定年龄,无论乘车与否都能拿到相应补贴。由“暗补”变为“明补”,既能保障效率,也能兼顾公平。除此之外,还能减少无目的出行,以此来减轻交通压力。对于老年人来说,货币化补贴意味着老年福利“落袋为安”,可以更加轻松自由地进行消费,同样不失为一桩好事。

  有目共睹的事实是,老年人享受的福利正在不断增多,无论免费乘车还是各种养老服务补贴,都能给老年人带去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抚慰。不过,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是,多数老年福利仍是“补缺”而不是“普惠”。以老年免费乘车卡来说,真正得到补贴的是乘车行为,而不是老年人本身,这对于那些活动受限的老人来说,未免有失公平。

  敬老爱老不是一家之事、一时之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对于老年人,制度层面的生活保障和福利补贴不可或缺。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老年津贴应该体现为一种平等的公民权利,也就是说,真正应该得到补贴的是老年人本身,而不是他们的某种生活方式。从这种意义上看,“老年综合津贴办法”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多方征集民意的决策过程、统筹兼顾的补贴增长计划,更在于以此梳理出老年福利由“补缺”转向“普惠”的发展之路。

  尊老、敬老是一种优良传统,尊与敬不仅体现在社会氛围的营造,更体现在制度层面的关怀。各类民生政策多一分细致和体贴,老年生活就能多一分优雅和从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大网购专版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阳光体育/新民教育
   第B03版:阳光体育/新民教育
   第B04版:健康E题/新民教育
   第B05版:健康E题/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汽车周刊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老年福利应为无差别供给
公交车上的“辩论”
傲娇的运营商
中等收入标准需要精准界定
校内减负校外补
低龄留学不可盲目跟风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老年福利应为无差别供给 2016-12-07 2 2016年12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