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张定浩先生《蜉蝣之羽》一文,写到“蜉蝣”。在《诗经》中,除了蜉蝣,据统计,还有20篇内容涉及昆虫,主要集中在“风”和“雅”中。
昆虫意象首先作为一种比兴之物被写进了诗里。《召南·草虫》以“嘤嘤草虫,趯趯阜螽”起兴,引出女子“未见君子,忧心忡忡”的心理活动。《诗经注析》云:“诗人见草虫叫鸣、阜螽跳躍相从,触动她思夫之情。”“草虫,常羊也,大小长短如蝗也。奇音,青色,好在茅草中。郑注云:‘草螽,草虫也。亦谓之蚱蜢。’”《小雅·出车》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与前一篇不同的是,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出征在外的战士。季节的更替,物候时序的变迁,能引起人情感的变化,而情感的变化又影响文字的表达,就算是小虫的声音,也能使人的心绪泛起波澜。
昆虫还因其外形特点而成为描写的对象。如《豳风·东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蠋”为“青色,形似蚕”。《郑笺》云:“久在桑野,有似劳苦者。”士兵在夜晚身体蜷缩成团的模样,就像蠋久在桑野,身体卷曲的形态,因而诗人触物起情,有了这样的描写。
又有《卫风·硕人》用昆虫的外形来形容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关于“蝤蛴”,“郭云,以在木中者白而长,故诗人以比妇人之颈。《硕人》云,领如蝤蛴是也。《埤雅》旧说,蝤蛴生于木中,内外洁白。”又有解释说:“蝤蛴,桑虫也。桑质柔、腴白,蝤蛴食桑之腴,故色白而体柔。”“蝤蛴”形容女子脖颈洁白、柔软且修长,“螓首”则用来形容女子的额头。“螓,蜻的假借字。虫名,似蝉而小。孔疏,此虫额广而且方。”由此可见,那时“美女”的标准是额头生得广而方。“蛾,蚕蛾,其触须细长而弯曲。”这是形容眉毛。从古至今,女子的眉毛细长而弯曲,都被认为是美丽的。《小雅·都人士》中则以昆虫喻女子的发型之美:“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虿,一名杜伯,河内谓之蚊,幽州谓之蝎。《毛传》,虿,螫虫也,尾末揵然,似妇人发,末曲上卷。”看到“虿”之尾,就会自然而然联想到美妇人卷发的样子。
《诗经》亦多运用昆虫的象征意蕴。如《周南·螽斯》。螽斯,《诗集传》曰:“蝗属,长而青,长角长股,能以两股相切作声,一生九十九子。”“两股相搓作声”的属性在《豳风·七月》中就有所印证,即“五月斯螽动股”;而最重要的一个属性就是“一生九十九子”,因而也就有了以“螽斯”之诗祝人多子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