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患有严重腰椎病与颈椎病,前年就前往市六医院骨科就诊,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因医院床位紧张,只能先登记,有床位后医院再来电通知。可我苦等一年半,医院还是没床位,不知我几时能进医院手术。
读者 王先生
【本报调解】
王先生陈述:他多年患有腰伤,时常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理疗科治疗,由于疗效并不明显,且伤势越发严重,理疗医生建议他去看骨科。2015年7月,王先生到市六医院挂了骨科专家门诊,专家徐主任看了他腰椎及颈椎片子,认为他的颈椎病比腰伤还厉害,需要手术,否则有可能发生瘫痪,并由其助手登记了王先生的联系方式。一星期后,医院打来电话,叫他带着片子去办手续。谁知找到打电话医生后,这位医生介绍了几种手术方法,只将王先生的联系方式又登记了一遍,称医院床位紧张,叫他回去等通知。王先生左等右等不见通知,只好再找这位医生,并多次与医院相关部门反映沟通,但还是住不进医院。在医生建议下,2016年8月,王先生又去挂了专家门诊,徐主任看了片子,说他的病情已很严重,再次叫助手登记了他的信息。可医院始终没来通知,王先生又多次向医院相关部门询问。医院查询后只告诉他,他的名字已登记了。王先生问何时能入院手术,在他登记前面还有多少病人,医院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医院表态,如等不及可到其他医院做手术。王先生说,我家住在六院附近,一方面到其他医院不方便,另一面其他医院能确保看病后马上住院吗?再说我在六院已拍了四五张片子,医生专家已对我情况有所了解。
接到王先生请求,今年1月12日,记者首先与市六医院院办取得联系,一位李(音同)女士听了反映后,称不属于她管,要求记者找医务处。记者打医务处电话,一位孙(音同)女士也回答,这不属于她管,但她会转告相关人员,给记者一个答复。过了几天,记者不见答复,再次打电话到医务处,这位女士却反问,难道没有答复?并称王先生所述情况出入大。记者问出入在哪?她回答不出,却建议记者联系医院宣传科。无奈再找宣传科,一位朱姓先生也回答,这不属于他管。记者恳请他找到该管的人,无论如何给个回音,然而至今没有任何答复。
【记者手记】
医者,仁者。记者去年看了多集以市六医院为背景的《急诊室故事》纪录片,片中医务人员的真实故事令记者感动敬佩。如今这几位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态度却让记者感觉与《急诊室故事》中的大相径庭。例如:第一位接电话的院办女士,没听几句话,就打断记者话,直问有什么诉求,记者请她耐心听了王先生遭遇与请求,没料到来了句不属于她管,将“球”踢往医务处。再如:第二位医务处女士在记者第二次打电话问她有无回音时,先是推托不属于她管,自己只是帮忙的,媒体与医院联系要找宣传科。当记者问找宣传科谁时,她惊叹:“啊?你媒体连找宣传科谁都不知道?”记者称真不知道,请告知。谁知她也称不知道。第三位宣传科先生态度尚可,然而还是放了“白鸽”。
今年小年夜,王先生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我日夜处在病痛煎熬中,病情越拖越严重,已像一个患有中风后遗症的病人。现在四肢发麻,浑身疼痛,手指不能正常曲伸,有时连筷子都捏不住,拿张报纸时常会滑落等。他又问:我已等了一年半,难道医院真的连一个大概住院日期也不知道?如果不手术,我真的会瘫吗?记者只能无奈回答,已将手机号码告诉医院,再等等,希望过年后有回音。 本报记者 王新华 陆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