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在公园漫步之时,不由想起一件事。
三年前,上海第一个公园书屋在大宁灵石公园开放,我怀着好奇心特地去体验了一回。借了一本书,坐在靠窗的位子上,看了不到一个小时的书,感觉老眼昏花有点疲倦,抬头望窗外,满园绿色迎面扑来,清新的空气带着花香与书香融为一体,这样的阅读环境令人心情舒畅。
遗憾的是,我居住在普陀区曹杨新村,到灵石公园,路上来回起码要两个小时,为求一个好的阅读氛围每天跑这么多路去看书是不现实的。而我居住的小区附近有个曹杨公园,虽然公园不大,但环境幽雅,是阅读的一个好去处,我常自带书籍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书,享受绿色的阅读乐趣。不过,遇到天气不好的话,如下雨、刮风等等,室外阅读就不行了。去年十月一日,襄阳公园经过改造重新开放,我特地去游园,发现也没有书屋。
或许公园书屋尚未被园林系统所认同,因此推广不开来。其实,建立书屋是对公园资源的一个深度挖掘,可以满足游园者的多样性需要,使公园不仅成为大众唱歌、跳舞、健身等活动的场所,也成为爱书者阅读的场所,对推动全民阅读是有利的。据了解,上海现有公园和绿地一百多个,大多数市民出门五百米能进公园或绿地,如果有关部门把公园书屋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实事项目来抓,让公园书屋遍布全市,定会受到广泛赞赏。
公园书屋可以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依靠社会力量来办,比如,接受市民捐书。最近报载有人收藏的三十万册旧书难觅出路,而如果上海公园都能配置书屋,那存量再大的旧书也能消化,发挥新的作用。公园书屋的命名权可分地区和地段进行拍卖,所得款项用于公园书屋的硬件建设。如果日后书籍越来越多,还可以对口“漂流”到希望小学。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春天正是读书天,让书香在公园里也早日飘扬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