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是“保护母亲河日”。我想到了两句话:“黄浦江是母亲河,苏州河是祖母河”,“黄浦江是罗宋浓汤,苏州河是咸菜泡饭”。你了解这两句比喻的丰沛涵义吗?
早年上海人喝的是浦江水,坐的是浦江轮,看的是外滩的“万国建筑博物馆”……讲黄浦江是“母亲河”和“罗宋浓汤”,其意不必赘言。苏州河呢,《上海乡土地理》说,古称吴淞江,三国的吴就在现青浦一带的江岸造“艨艟巨舰”了。乾隆时代“沪城八景”中的“吴淞烟雨”讲的就是吴淞江畔的田园美景。直到开埠以后,外国人由吴淞江去苏州一带经商传教,才改称苏州河……苏州河的“祖母级”地位用上海闲话来讲,是“石骨挺硬”的咯。
看过一部电视纪录片,苏州河两岸自上海通商以来,就建起了中国的许多个“第一”:西式大学圣约翰书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天厨味精厂……而“纺织大王”、“面粉大王”、“化工大王”等千余个大小工厂也都在这里艰苦创业,艰难发展。这里曾是民族工业的庞大基地,掀起过实业救国、抵制洋货的大潮。苏州河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城市运输的大动脉。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的外省移民迁居河岸,棚户区和石库门见缝插针,人口连年暴增……在这里,资本与劳工、奢侈与贫困、天涯歌女与船工号子、林立烟囱与黑臭河水,杂陈交汇,此起彼伏:真可谓是“咸菜泡饭”。而有的“下只角”则是“馊菜馊饭”了……多年以来,苏州河越来越浑浊腥臭;当代诗人赵丽宏曾以第一人称沉痛而愧疚地写道:“把我填没吧,把我填没……哪怕,为我装上盖子……”苏州河成了城市肌体上的“肿瘤”!
命运弄人,从80年代末起,我家先是单位分房,再是换房买房,都在苏州河畔。想不到由此,幸运见证了二三十年来苏州河十八湾的大变迁:一个个工厂或拆除或搬迁或改造,代之而起的是中远两湾城、仁恒河滨花园等一片片中高档住宅小区;一个个摆渡口和垃圾码头拆了,一座座风格不同的大桥跨河而过,二三十座新旧大桥连成了一个桥梁露天博物馆。最难能可贵的是河水变清了,河里有鱼了,河上有观光游艇了,河岸有桃红柳绿了……最近报载长宁区将于明年底竣工打造六大“亲民、亲绿、亲水”的景观生态长廊,几个大公园还分别有音乐欣赏、体育运动、民俗文化、跳蚤市场等主题。“祖母河”工业大生产和运输大动脉的历史任务业已完成,如今她老人家卸下重负,敞开胸怀,让她的儿孙们安居乐业,享受春暖和诗意。
这些年来,我陆续观瞻苏州河两岸的元代水闸遗址、原英国领事馆、顾正红纪念馆、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邮政博物馆、印钞博物馆、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上述场所大都是由保护性的旧厂房旧仓库改建而成。修旧创新,这是上海城市建设的大手笔!翻看“家史”,更期盼,祖母焕发第二春,在新潮活力的滋养中,健康长寿,越来越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