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就喜欢手工,20多岁开始自学刻纸,退休后更是潜心钻研,刻纸早已是周宝才生命中不能分割的一部分。他把报刊上看到的图片,改用刻纸的方式再现,人物头发、衣服褶皱,细细的柳叶、湖水的波纹,刻画地惟妙惟肖。随着他在奉贤区里越来越有名,很多人慕名而来托他“出手”,或代表奉贤参展,或作为礼品相赠。
2010年,塘外小学邀请周宝才担任学校纸艺兴趣班的老师,他欣然答应。就这样,每周五清晨6:30,63岁的周宝才就从南桥乘车到塘外,把自己喜爱的刻纸艺术送进课堂。每回上课,都会反复提醒学生们“握刀要正、下刀要顺、运刀要均”,“这是我这么多年摸索总结出来的技巧,管用!”周宝才说。因为教得用心,2014年学校决定将这个特色课在2年级以上班级全面推开,周宝才由每周1节课增到6节课。逐渐,周宝才这个“不要钱的老师”在奉城地区传开了。
事实上,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周宝才不仅只是无偿教书。早在2013年,他就花了几个月时间,刻出“二十四孝”图,传播“孝文化”。随后,他又相继刻出中国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出力。今年,他又“闭关”了,正在刻《三国演义》经典人物,预计8月前全部完成。为了这些作品,周宝花去了自己大半退休金,可当看到人们争相欣赏传统艺术的魅力时,周宝才就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本报记者 李一能
通讯员 孙燕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