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来自最近因电影被翻拍而又一次当红的悬疑推理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东野圭吾的原著小说,严丝合缝,紧张和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与嫌疑人同为高智商学霸的,是被警察三顾茅庐请来当高参的大学物理系教授——隐身的神探。后者更是作家另一个出名的系列作品《神探伽利略》的主角:着迷于物理现象和逻辑推理,纵使对破案毫无兴趣,终究是要被案情中异于自然常理的怪事儿勾起好奇心,用公式、实验和计算推演出当日的罪行种种。
现实生活里的“神探”也越来越多。那么多的网络热搜头条,“史上最……”“史诗级”“逆天”云云,总有人坐等剧情的反转,便是拜这些绿林“神探”所赐。而剧情反转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神探”火速上线,“嫌疑人”迅疾变换。久而久之,对戏剧性的头条们,理智的人们习惯了一开始存疑,不再敢轻易相信;而最后,往往是不明真相——没有人为真相负责,又或者有了结论却乏人相信。不轻信和会存疑,是好事。然而,糟糕的是,无从相信,甚至对真相失去兴趣。事情演变至此,与侦探这职业的初衷,渐行渐远。
也怪不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有“侦探”本钱的年代。福尔摩斯曾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焦躁地呼唤着“数据!数据!我需要数据!”而今天,谁没有一丝半点的社交生态足迹,谁不能从中提取或多或少的数据?他的留言与状态,她的评论与转发,他“手滑”点过的赞,她存心清空的社交媒体,甚至他当时用的是哪款移动终端,她曾到过哪些地方的实拍街景地图,都不难查。
大数据时代里,数据分析师、数据挖掘师、数据产品开发师等是紧俏职业。业余生活里,当一把“数据侦探”,不需要什么门槛。凡事寻根究底地“深八”一番,乐在其中也挺好,反正我们都晓得这不是事实的全部,因为我们拥有的不是数据的全部。生活中多一些神探伽利略也挺好,只是当他们都不再隐身,纷纷跻身流量排行榜前列,这事儿便不再那么有意思。
看多了喘不过气的悬疑作品,我更爱读阿加莎·克里斯蒂。除了纯技术推理,还有寻常人家与脉脉温情,有城市有乡村,有向往的生活。毕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生活充满了“案情”总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