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终端逐渐普及,“万物互联时代”正悄然来临。然而,当人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安全隐患的幽灵也不期而至。传统互联网主要有计算机、手机两类接入点,通过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即可排除多数安全隐患。而物联网则是所有智能终端互联互通,大到发电机、汽车,小到电视机、吊灯、眼镜、手环,每个设备都是网络接入点。接入点越多,未知漏洞和后门也越多,被攻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不加防范,万物互联可能造成万物皆“危”。
当前,物联网安全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不管用户还是企业,安全意识普遍淡薄,常常心怀侥幸。大量用户缺乏安全习惯,设置密码级别弱、用户协议从不读、不明WiFi随便连;不少企业宁愿在智能设计上多花钱,也不愿在安全防范上下功夫,只重保护自身业务系统,基本不顾用户信息安全。在这种背景下,有针对性的安全产品较难推广,相关防御技术手段也比较初级。当然,防范物联网安全风险,不能单方面寄望于普通用户提升专业水平,关键还是要依靠相关智能硬件厂商加固防火墙。企业应当更新安全理念,因为安全不但可以吸引用户,还可以产生用户黏性;不直接产生利润,但可以成为品牌护栏。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须制定和完善物联网的安全标准、安全规程,真正让安全成为所有物联网用户的公共品。
物联网时代,潜在的“敌人”来自四面八方,那种依靠几种安全设备或安全软件就一劳永逸的想法,已不合时宜。仅仅依靠用户、企业或政府的单一力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安全问题。不同参与主体联防联治、密切协同,真正构建起“云+网+端”的立体防御体系,才能共筑物联网安全共同体。(姜赟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