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朋友传来一份PDF格式的简历。点开一看,比很多上市公司年报做得更为清晰、精致的页面设计,条目众多的获奖信息,眼花缭乱的傲人成绩,琴棋书画一门不少的考级证书。你以为这是大学生的求职信,其实只是一名上海某小学毕业生的简历。套用“网红”傅园慧的那句名言,“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这个年仅11岁的小姑娘,能在语数外三科上拿到这么多竞赛成绩,还通过了钢琴七级、国画五级、书法八级、中国舞五级,“谁知道她的童年经历了什么。”
现如今,这样“丰富多彩”的童年,已经成为不少孩子的“标配”。同事的孩子年仅4岁,已经报了5门课外班,街舞、钢琴、英语、声乐、画画,一个都不能少。每天前脚幼儿园放学,后脚就直接送进了补习班,跟爸妈通电话,满满地骄傲“我得了两个一百分”,看来小小年纪就具备了学霸的气质。我也喜欢这样乖巧听话的“别人家的孩子”。可换位思考,如果你自己变成了孩子,愿意“享受”这样的童年吗?
人生旅程漫长,在十数年的求学阶段,头悬链锥刺股、考级考证的机会有很多,但心无旁骛,把天边的云朵真的当做棉花糖来欣赏的童心,或许只有这么几年。曾经看过贾平凹写下这样一段话,特别有感触,“社会是各色人等组成的,是什么神就归什么位,父母生育儿女,生下来、养活大,施之于正常的教育就完成了责任,而硬要是河不让流,盛方缸里让成方,装圆盆中让成圆,没有不徒劳的。”
有人觉得,只有功成名就的父母才有资格和这份底气,让河水自由自在地流淌,让孩子随心所欲地成长,平凡的我们只能无奈地被大环境裹挟着向前走。可看过许多拔苗助长的反面案例,家长们心里还是应该有点定力和思考的。如今,“成功教育”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要学“有用”的知识,殊不知,今天的有用未必等于明天的有用。暂时“无用”的东西,很可能会终身“有用”。
随着人工智能、专业算法对人类社会的进一步渗透,眼下已有很多金融专业的岗位被计算机程序取代,现在异常火爆的金融专业可能成为下一个被预警的专业。究竟“有用”的童年为何物,什么是下一个新世纪的风口?我们都想提前看到这份考卷的答案,让孩子能够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可未来无法预测。不过请记住,让孩子在学习“有用”知识的同时,常存一份对世界的感恩和好奇,有能力去体味生命的色彩斑斓,去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把孩子养得内心丰盈,才能让他(她)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