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隔代教育有哪些原则要遵守?老人们应该如何定位?从八年前开始,原上海市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乐善耀便在长风街道妇联组织了祖辈教育“心理滋养坊”,每月一次召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聊一聊自己遇到的育儿困惑,交流经验,分享心得。暑假前夕,老人们的讨论又一次开始了。
把宠爱放在心底
丁外婆的外孙女姗姗刚结束中考,她几乎都是外公外婆带大的。丁外婆坦言,自己曾经是个强势的外婆,对孩子管头管脚,自己累,孩子也累。四年级的一天,双方因为琐事发生了争执,孩子大叫“我是你的傀儡”。从那时起,丁外婆下定决心,从小事开始改变管教方式。例如,姗姗嫌外婆叫她起床烦,双方就约定,起床是姗姗自己的事情,她自己负责。眼瞅着孩子睡过了头,丁外婆硬是忍住不叫她,并和姗姗的老师沟通,告知自己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用意。从起初的迟到大王,到后来天天提早到校,姗姗花两年完成了转变。初中时,姗姗学校组织去崇明军训,老师反映姗姗是内务整理最整齐的学生,听到这样的反馈,丁外婆说,自己很欣慰,“狠心”可能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宠爱。“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到我这年龄,也在教育孩子方面不断地学习,逐渐成熟。”丁外婆说。
尊重小辈育儿理念
郅奶奶来自军人家庭,走路说话风风火火,笑容爽朗,很快带动了一屋子的气氛。孙女小时候,郅奶奶“又当爹又当妈”,没少以泪洗面。为了实现“军事化”管理,让孙女点儿从小锻炼锻炼,全家人把点儿送进了全托幼儿园。
但是,天生胆怯的点儿并不适应全托生活。半年之后,郅奶奶心疼地把点儿接回了身边。但是,点儿变得格外粘人,郅奶奶也觉得似乎亏欠了孩子,对点儿特别宝贝。“上了小学,点儿也什么事情都不敢跟老师说,一定要我去帮她说。”郅奶奶很着急,但束手无策。
就在这时,郅奶奶临时接到工作要出国,不得不把点儿的“管理权”,移交几乎没怎么带过她的儿子儿媳。“我觉得他们大概连饭都不会烧,更别提教育孩子了。”郅奶奶说,没想到,等她回国后,孩子的变化令她感慨——儿子、儿媳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比她“偷懒”,但似乎成效不错。他们每天让孩子自己管理作业时间,也会给予半小时的自我放松时间,用来看电视、玩游戏,每逢节假日都会安排出游。现在,内向的点儿竟然还自己写竞选稿,竞选了中队长。
“我们不能觉得小辈样样不行,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郅奶奶说,自己学会了放手,“不错位,不越位,当好配角,不当主角。”如今,她自己正确定位,把儿子和媳妇推到了家庭教育第一线。
学做“四开”老人
学朗诵、学书法、学烹饪……退休后的马外婆是老年大学最勤奋的学员,她说参加学习一方面是爱好,另一方面想成为外孙的榜样。在她的影响下,外孙也爱上了书法和朗诵,春节期间,祖孙俩为街道书写春联,赠与邻居;学校新春联欢会,外孙当上了主持人。更令马外婆自豪的是,由于家里“规矩大”,如用餐要请长辈先动筷,坐下不能抖腿,孩子出门在外始终彬彬有礼,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开心、开明、开窍、开朗”,乐善耀用四个词总结自己做外公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乐善耀说,每个人的心都是块田,自己先播种了快乐,才能感染周围的人。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周永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