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品牌遭遇窘境
与前几年的情况迥然不同,今年拖住车市“后腿”的主力军,并非自主车企,原来的“优等生”,合资车企正遭遇不进则退的窘境。前5月合资品牌的销量下滑3.6%,常胜将军的神话已不复存在,利润空间也受到挤压,整体市场面临挑战。
据乘联会数据,前5月厂商销量前十五名中,合资车企占十个席位,其中一半销量出现下滑,包括多年稳坐销量前三名的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上述三家车企跌幅分别是5.3%、2.0%和6.6%。北京现代和长安福特的跌幅则更大,分别下降26.6%和21.2%,排名分别下滑至第九和第十,而曾挤入前十的东风悦达起亚和神龙汽车,已跌至十五名之外。从今年前5月销售情况来看,日系乘用车的销量增速明显,德系和美系略增,韩系和法系的市场份额皆下滑。
日系阵营中,前5个月东风日产逆市增长6%突破39万辆,但整体车市的容量还是比预期小。由于国内车市大环境比预期严峻,东风日产今年前5个月的完成率不足40%,欲完成任务压力并不小。
5月现代集团旗下的现代和起亚两个品牌在华销量为5.2万辆,同比骤减65.1%。其中现代销量为3.5万辆,同比下跌65%,起亚销量为1.7万辆,同比下降65.3%。1-5月现代和起亚在华总销量同比下降43%,为37.7万辆。
法系则与韩系沦为“难兄难弟”。神龙汽车1-5月销量为12.7万辆,同比下滑48.2%,旗下的东风雪铁龙与东风标致两大品牌销量皆出现下滑。
自主品牌分化明显
中汽协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4.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4%,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从总量上看,自主品牌轿车的份额与销量基本是停滞的,MPV市场在下滑,只有SUV市场有不错的增长。
在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前几大集团中,吉利批发销量同比劲增91.4%至45.6万辆,广汽同比增长45.9%至20.8万辆。这两家车企的整体销量规模虽不算最大,但在整体车市只有1.5%增幅的情况下,增长幅度已在自主品牌中领先。而在其他几家车企集团中,前5个月,上汽自主品牌的销量规模第一,达96.2万辆,保持了9.3%的增长。而长城汽车则因H6等车型持续下滑,增长遇挫,长安汽车也出现了6.3%的下滑。此外,前5个月,比亚迪、华晨分别出现14%和27.9%的跌幅,江淮汽车同比下跌40.5%,东风及北汽则呈不同程度下滑。自主品牌车企的分化更加明显。
今年1-5月,销量排名靠前的5家自主品牌车企共计销售266.1万辆,在乘用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为28.2%。而在去年末,此比例为25.9%;销量排名前10的自主品牌车企共计363.7万辆,占比达到38.6%,较去年的36.8%提升了1.8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自主品牌的集中度正在逐渐提升。在自主品牌出现销量起伏的背后,体现出车企在产品、技术以及管理能力的综合博弈。
加速优胜劣汰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对前5月市场分析时指出:合资企业销量下滑,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整体车市低迷;其次是合资竞争力提升慢于自主;再次是韩系受阻。虽然当前合资阵营整体陷入低迷,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主阵营在技术、质量等方面已赶超合资阵营。即使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汽通用这三大车企销量有所回落,目前还是没有一家自主车企能够逼近这几家合资车企的销量,而且上汽大众、一汽大众通过多方面调整,市场形势已有所好转,5月销量分别增长1.4%和3%,所以下半年各大车系竞争的胜负实难预测。
对自主品牌而言,今年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今年前5月,国内SUV虽然实现17.1%的增长,但与之前动辄40%-50%的增长相比,增速也明显放缓。此前,自主品牌凭着对消费者的洞察而对SUV产品发力,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才终于扭转节节败退的困局而成功逆袭。
不过,对市场反应慢一步的合资品牌正在SUV市场奋起直追。随着市场的竞争加剧、库存迅速上升,厂商间的价格战已经全面打响。5月27日,长安汽车首先宣布官降,涉及近10款产品。接着,长城、江淮、吉利、上汽荣威等自主品牌纷纷跟进。对于这次降价潮,业内人士担心自主品牌纠缠于价格之中,疯狂打价格战,损己又损人,会恶化品牌形象。
在9月汽车销售旺季到来之前,车市低迷还将维持几个月。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各大派系厮杀加剧,下半年车市两极分化现象会日益明显,将加速优胜劣汰,主流车企实力会越来越强,而非主流车企将逐渐被边缘化。一些车企稍不留神就会被市场甩在后面甚至出局。
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