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运动结束后发个自拍,晒一下运动成果,或是将自己运动计步截图发到网上,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齐小姐这样的锻炼一族不在少数。“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敦促,另一方面,朋友的点赞和鼓励也会成为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齐小姐说。
有研究显示,运动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规律运动不但有助于整个人体的健康,还能增进情绪的改善与人际互动。然而现在,为了在网上晒出照片而去运动,为了增加计步器上的数字而去运动的情况越来越多,于是就是出现了跟风运动。
对此,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梅馨纯解释称,“跟风”这个词广义上是一个中性词。而从狭义讲,是一味盲目的跟潮流,不管是否切合实际,则成了贬义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突然盛行起某样东西时,自己没有或缺少主见,不经过仔细思考,盲目跟随潮流,参与模仿,或可说是价值观的一种迷失。“看到别人在晒运动、健身的照片,自己也想晒;看到别人计步器上的数字,自己也要暴走。这种心理更多的是一种从众心理,即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晒的我也要晒。”
“运动本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可以改善心情,舒缓压力。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肽类,而这种‘魔力’肽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梅馨纯说,在做运动时,可以将平日所累积的压力、疲劳、不满等负面情绪加以宣泄、转移,并转化成为自信的、使人愉悦的、有信心的正能量,在肯定、愉快与自信的感觉中提升个人心理和生理的幸福感。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分钟,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在社交媒体上晒运动,对推动全民健身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能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到健身,其实‘跟风’在某种意义上是全民健身宣传起到了效果。”十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申远说,但过分用力的运动则可能造成的心理负担。看到朋友圈里其他人在晒运动,然后自己也去跟着做运动;反倒会将做运动当成一种负担,不利于身心健康。
运动本可以改善心态,消除压力。现代人面对的压力已经很多了,来自工作的、来自家庭的、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扑面而来。这些压力使人们的精神高度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若再将运动当压力,那就违背了运动的本意。申远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就诊者,当初选择长跑是想尝试一下过去没有尝试过的运动,后来发现并不适合自己。为了赶上其他跑友的步伐却还得拼命坚持,把自己弄得非常消极。“如今马拉松这么热,很多人是跟风、跟潮流去参加的,而不是真的很喜欢这项运动。”申远建议,选择什么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生活的平衡,坚持健康的生活态度。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