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模式日益丰富
最近,杨浦市民健身中心成了“网红”。今年5月份刚刚投入运营的健身房由乐刻运动和尚体健康科技联合打造,成为沪上首家智能化“互联网+”百姓健身房,率先引入24小时营业全天候模式,同时以低廉的价格为老年人、少年儿童等特定人群提供健身服务,成为上海公共体育服务升级的全新案例。
晚8时,家住双阳路291弄的沈老伯全家来到健身房锻炼身体。“吃了饭来做做运动,这里安全又专业。”9时多,微微冒汗的沈老伯走了,扫码进门的是一群刚下夜班的白领。25岁的李小姐一直在健身房里运动到晚上11时,这才擦擦汗换衣服回家。
零点过后,健身房逐渐安静下来,但周末仍会有零星的运动爱好者独自健身。店长李芳芳说,24小时健身房的出现,给了市民多一种选择,开业至今会员已经达到1500余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健身大军。除了跑步、游泳等传统项目,市民的运动选择日趋丰富。从内容看,有参与门槛和技术难度的运动项目受到青睐,如滑雪、攀岩、空中瑜伽等;从运动场地来看,户外、健身房以及各种会所均有稳定的受众群。
社交属性逐步显现
“平时跑步,我会用APP记录。”刚跑完12公里的姬先生告诉记者,软件会显示路线以及详细数据:比如这次跑了1小时31分钟,平均配速为7秒多,消耗了约760卡路里。
去年的一份“中国全民运动健身行业报告”显示,运动健身类APP用户规模和总使用时长稳步增加,用户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长也处于稳步增长态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互联网运动服务工具辅助自己运动锻炼。
“互动性”是APP的优势,它为运动增添了激励机制,让原本枯燥、个人难以坚持的运动健身项目充满了人际互动乐趣。而不仅如此,线下相约跑步,也让运动不再只是满足单一的锻炼需求,更成为一种深受喜爱的社交方式。
健康理念融入生活
随着市民健身意识的增强,健身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对智能化、数字化、娱乐化有更高的要求。共建共享的“互联网+”健身以及种种业态模式的探索,让健身理念融入生活,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更培养了新的体育产业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政府部门也加大了投入,加速了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速度,探索合作新模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动起来。以杨浦市民健身中心为例,通过公共服务时段和社会化经营开放时段的区分,兼顾市民健身中心的公益性与商业性。每月99及199元的会员价,吸引了周边不少中老年人的参与。
采访中,专家们纷纷引用美国的一个数据,即政府在公共疾病预防上每投资一元钱,就将减少8.5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专家指出,我国政府和社会层面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也应梳理和定位运动健身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大家寻求主动的健康。
今年召开的上海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布了《“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其中有不少内容与健身相关,如实现市、区、街镇和居村四级健身场地全覆盖:健身苑点、健身步道常年免费开放,其他公共体育设施实行公益开放;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打造一批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到2030年,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6%,市民体质监测达标率达到96.5%。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