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中国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写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
~~~———写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
~~~———写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
     
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砥柱中流,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写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
■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侵华日军在宛平城外卢沟桥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拉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这是驻守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 新华社 发(资料照片)
  伟大的民族总能在绝境中浴火重生。

  80年前的炮声,将一个沉睡的民族惊醒。卢沟桥畔气壮山河的抗击,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序幕。

  秉持民族大义,担负救亡重任,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战旗帜,引领夺取胜利的正确方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中国人民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滔滔历史长河,巍巍砥柱中流。

  踏上新的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拼搏奋进,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昂扬前行。

  高擎抗战旗帜

  挺起民族脊梁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制造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妄图把中国变为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发出的呐喊,随着电波传遍全国,激荡在每一位国人的心头。

  强敌肆虐的漫漫长夜,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战的旗帜,成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坚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次日,中国共产党即发表抗日宣言;同年,陆续派出大批干部赴东北组织抗日斗争;1932年4月,成立还不到半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

  1938年5月,面对甚嚣尘上的“亡国论”“速胜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集中全党智慧,科学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从白山黑水到热带丛林,从长城脚下到太行山上,历经苦难的中国大地上,不断汇聚起誓死抗日的滚滚洪流。无论是在沦陷区还是游击区,中国共产党人都是火种的播撒者,都是动员、组织和坚持抗战的领导者。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针对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

  在艰难困苦中,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缔造空前团结

  凝聚磅礴力量

  从“八一宣言”力主团结到瓦窑堡会议指引方向,从西安事变秉持大义到皖南事变忍辱负重……抗战期间,尽管几经波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如磐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牢牢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命脉。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选择自己的命运,人民也在命运转折中作出历史的选择。

  从共产党身上,人民看到了与国家存亡与共的坚定决心——

  山西省太原市档案馆,珍藏着一份八路军总部行动路线图。纵横交错的路线显示:1937年9月至1945年8月,八路军总部在山西辗转迁移69处,但始终坚持战斗在日军占领区腹地,如利剑刺向敌人心脏。

  抗日战争,是攸关民族前途命运的殊死战,也是检验当时中国各党派和政治集团的试金石。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全民族抗日救亡的历史重任,把自己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空前紧密地相连。

  从共产党身上,人民看到了浴火重生的希望——

  广州,珠江畔。一座音乐家的雕像临江而立,仿佛正在指挥滔滔江水,奏响一曲雄壮的大合唱。他就是冼星海。1938年,这位33岁的年轻人被中国共产党深深感染,毅然前往延安。在那里,他入了党,完成了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黄河大合唱》。

  从共产党身上,人民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

  1940年,爱国侨领陈嘉庚回国考察完重庆,坚持要到延安看看。走遍延河两岸,与共产党人促膝长谈后,他向海内外大声疾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从开展全民族抗战到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阶段,80年来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最广大的中国人民; 只有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说。

  传承抗战精神

  走向伟大复兴

  2017年6月21日,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兴县蔡家崖村,向晋绥边区革命烈士敬献花篮,瞻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

  习近平动情地说,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在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中生长,在共产党人先锋模范作用的感召中升华,在全体中华儿女为梦想拼搏的奋斗中弘扬……向伟大复兴奔去,中国共产党人引领抗战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将中国人民逐梦的道路照亮。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是走向复兴的中国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1944年9月5日,共产党员张思德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三天后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出席,并发表了那篇广为流传的演讲——《为人民服务》。“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真正为了人民的政党,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

  始终坚持自信自强,这是走向复兴的中国融于血脉的鲜明特质——

  “抗战胜利一扫百年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心理阴霾,恢复了久违的民族自信。”北京市党史办原副主任李明圣说,这种必胜信念薪火相传,必将坚定亿万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始终坚持和平发展,这是走向复兴的中国面向世界的庄严宣示——

  今年春季,全国教科书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七七前夕,国歌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秘书长李蓉说,“从教材到国歌,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教育,让下一代不忘历史、牢记使命,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当中。”

  “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代表着一切爱好和平人士的心声。

  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从参与全球维和行动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将刻骨铭心的苦难记忆,化作对和平发展的不渝追求,为维护世界和平持续贡献智慧力量。

  岁月的脚步不会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1937年,22岁的焦若愚投身抗日的行列。次年,他担任中共宛平县长。

  2017年,102岁的焦若愚出席中共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全体代表中最为年长。

  “别忘了抗战历史,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我们的事业和精神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位有81年党龄的老党员殷殷叮嘱。

  据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8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A29版:新民法谭
   第A30版:新民法谭
   第A31版:家装专版
   第A32版:家装之窗
砥柱中流,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行动计划》共谋合作 卫生:《天津公报》达成共识
“星坚强”爬升2万公里“自救”
新民晚报中国新闻A14砥柱中流,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7-07-07 2 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