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深
杨浦区图书馆一楼百余平方米的展厅内,90本1914年至1949年的电影、戏剧杂志创刊号静静地诉说着如烟往事。该展策展人、上海博古斋首席古旧书刊标价师陈克希表示:“创刊号的发刊辞明确了办刊宗旨、刊物立场及读者对象,所以创刊号往往是一本杂志的精华。”
在张伟看来,展品中的《新剧杂志》是研究中国近代戏剧电影不可或缺的一本刊物,他介绍说,1913年美国人依什尔和萨弗在接手亚西亚影戏公司后,为打开中国市场,聘请美化洋行广告部的买办张石川作顾问。张石川又邀请朋友郑正秋加盟,与杜俊初等人成立了新民公司,承包了亚西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表演和美工等全部工作,摄制出了《难夫难妻》等中国最初的一批故事片。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新剧杂志》在上海创刊,发行由张石川担任。
尽管当时亚西亚影戏公司已停止活动,但刊物仍发表了有关“亚西亚”和“新民”的图文资料。杂志中最重要的一篇电影文献是王瘦月撰写的《中国最新活动影戏段落史》,依次介绍了《难夫难妻》《滑稽侦探》《老少易妻》等16部影片的主要情节,由此保存下了中国影坛最初的故事片内容。义华的《一年来上海之新剧》详细叙述了新民公司成立的始末,颇具史料价值。张伟强调说,期刊内一张名为“亚西亚中国活动影戏公司全体办事摄影”的照片,记录了张石川、依什尔在“亚西亚”露天摄影棚导演拍片的情形,是现存最早的一张中国电影工作照,“很多当时拍摄的电影如今已无法看到,但这些鲜活的一手文字资料却能让我们得窥其貌”。
制作精
展品《艺声》堪称当时影剧刊物中的精品。张伟表示,杂志主编陈嘉震的名头不小,他毕业于齐鲁大学,师从老舍。他曾用光影定格了王人美、阮玲玉、胡蝶、徐来、袁美云、陈燕燕、叶秋心和黎明晖8位知名女星最迷人的瞬间,并将这些照片编辑成《中国电影女明星照相集》,备受瞩目。
之后,23岁的陈嘉震受聘担任《艺声》主编,他在1935年首期杂志的“编者开场白”中指出,当时的电影刊物,“在态度方面不外于极端的、低级的和宣传的,不过我们的《艺声》决不让它走上这三条路中的任何一条。”《艺声》将做一个真正爱好电影艺术的好伴侣……该杂志的一大特点是展现主编的摄影优势,刊出了大量画面优美、制版清晰的明星照片;发挥明星效应,发表了胡蝶、陈燕燕、黎莉莉、袁美云、周璇、聂耳等众多影人的文章,且标题和署名都以手迹制版。
《艺声》还以三分之一的篇幅专设音乐栏目,由音乐家任光、作家安娥主持,发表了关于电影音乐的文章,如沈西苓的《关于〈乡愁〉和〈船家女〉的几支歌》、安娥的《中国电影音乐谈》、晏如的《电影歌曲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令人遗憾的是,1936年8月16日,陈嘉震因肺病逝世于上海,年仅24岁。该杂志是他最后的作品。
“影剧老杂志创刊号精品展”将持续至7月31日。
本报记者 肖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