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助学
没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失学
王蔚
图 视觉中国
  又一届新生即将踏入校门,“开辟入学绿色通道”、“不让一个贫困生因经济原因上不了学”,这已成为助学工作的实实在在行动。

  2007年5月,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10年来,上海认真贯彻《意见》以及国家陆续颁布的针对各个学段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并结合本市实际逐步建立了以困难认定为资助前提保障、以助学贷款为资助基础保障、以“奖助勤免补”为资助日常保障、以预警系统为资助主动保障的全方位保障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贫失学,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

  通过精准、高效的资助,以育人为目的,让受助学生更自信、更阳光。同时,资助工作也让学生和社会切身感受到“有温度的教育”和“改变的力量”。由此构成了上海学生资助的显著特色。

  预警体系

  使帮困更科学更精准

  近年来,本市积极破解难题,努力改变传统的以计划型资助为主导的单一模式,着力探索资助的主动型工作方式。5年前华东师范大学率先推出了资助预警系统,分别从学生的餐饮预警、勤工助学预警、学习预警、综合预警四大体系,来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学你好,发现你上个月餐饮消费较少。不知是否有经济困难?如有困难,可电话、短信或邮件我。”自2012年以来,学校的预警系统首先定位在校就餐情况,目的是防止学生出现节衣缩食的极端经济窘境。餐饮预警可以主动发现没有申请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来自四川偏远小山村的小喻同学为例,在2015年的一次预警中,资助管理中心老师了解到这位同学的情况后,为其制定了具体的帮困政策,让其减少校外打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资助中心为其发放了困难补助,并安排了校内勤助岗位,以保证她每月获得足够的生活来源。

  如今,上海各高校相继推出了资助大数据平台、通过迎新系统、学工系统、资助系统实行数据共享,依托上海高校学生易班网,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更加科学化、更加精细化,做到了全过程、全方位的精准资助。

  育人功能

  受助不再是“一领了之”

  从助学到“铸人”,实现“资助育人”“人人成才”的发展目标。上海的资助育人工作始终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而开展。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发展银行”成立于2013年5月,现有学生工作人员300余人。此项目以学校育人模式为平台资源,采用“银行”信贷业务运作模式,当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资助后,即视为完成了“学发行”的“贷”。获得资助的学生通过学习成绩的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形式,获取“成长币”偿还“贷款”,从而实现了以“资助促进成长”的理念,培养了受助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有效解决了高校困难生资助与育人长期脱节的老大难问题。

  “学发行”的所有职位均由学生担任。银行流通的不是人民币,而是“成长币”。1个“成长币”对应1元助学金,当学生获得助学金后,不能“一领了之”,而是提倡学生用“成长币”如数偿还。以学生成长偿还所获奖金为“交易”方式,旨在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体化成长,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育人的作用,创新完善育人模式。

  关怀备至

  少数民族学生受关爱

  今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发展机会;明天,要让每一个接受帮助的学生都拥有精彩的未来。这样的学生资助阳光,也同样普照到了来沪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身上。

  随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推进,上海大学面向新疆、西藏等西南地区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逐年增多,而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中存在很大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去年,上大共认定了342名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同年全校少数民族生源的25%。

  针对少数民族困难学生人际交往圈子狭小等问题,上大成立了以资助项目为单位的受助学生结对小组,共同制作感恩手工艺品并互助交流;成立个性化资助工作室,重点针对少数民族困难生,以勤工助学为抓手,减轻这些学生的经济负担,同时还要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转变模式

  从保障型变为发展型

  一直以来,上海的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仅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更是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把“鱼渔相授”和“人人成才”的教育目标融入到了资助工作的全过程。

  记者在上海松江大学城看到的是所属高校建立起的帮困联动新机制。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实用技能,目前已整合松江大学城内7所高校的优势资源,组成综合培训班,涵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班、国际英语(口语)、日语、BEC商务英语、中高级口译、公务员考试培训、注册商务师和会计师培训等,每年受益人数近500人。

  通过校企合作,松江大学城建立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阳光成才基地”,帮助他们深入了解社会和企业,增加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参加“阳光成才基地”的学生还将获得进入知名企业实习的机会,到目前,该基地共与30多家企业成功合作,提供了一大批实习和就业岗位。

  此外,大学城内还推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创业训练营和创业实训平台,大学城资助中心开辟了“小世界书吧”、“旭日楼咖啡吧”、“教育书报亭”、“快递驿站”、“材料学院米兰苑”等多个创业实训平台,对大学城内的本科生公开招标,提供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训机会。在资助中心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经营,自我管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积累创业经验。     首席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家装专版
   第A08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09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视界
   第A12版: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人物
   第A14版:人物/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动态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2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A24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十年助学 没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失学
用正能量感召周围同学
从助学到“铸人”
学生资助覆盖每个学段每所学校
上海提标扩面的资助政策
新民晚报新视界A10十年助学
没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失学
2017-08-06 2 2017年08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