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从家门到校门,上海的资助政策是怎样做到无缝衔接的?
答:2014年成立了上海市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成立上海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合署办公),各区、各高校和各中职校相继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形成了纵向市、区、校三层组织保障体系。同时,上海市政府率先在全国出台了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进一步扩大了资助对象的覆盖范围,形成了梯度资助的政策体系。标准出台后,市教委积极对接市民政局、市残联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切实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难、证明难、盖章难的“三难”问题,从而简化手续、优化流程、夯实基础,确保资助不留死角,将爱心接力棒无间隙传递,将资助育人工作无缝衔接,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成长为一个阳光、自信的人。
问:上海在对学生资助宣传上是如何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的?
答:我们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拓宽渠道,做好全方位育人宣传。另一方面是借助传统媒体平台,开展政策宣传,将宣传工作前移,做到资助政策宣传全覆盖,即覆盖到每个学段、覆盖到每所学校、覆盖到每一个经济困难的家庭,不留死角。此外,我们还依托互联网移动平台,展示育人成效。本市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与各高校资助官方微信互联互通,形成了上下联动机制,充分发掘基层工作特色,做好育人成效的宣传。
问:如何通过项目扶持构建“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帮困育人机制?
答:一是坚持条块结合,加强区域交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资助育人学生特色活动项目,加大对受助学生成长典型的宣传,完成从“受助”到“自助”、从“助学”到“铸人”的成长过程。二是挖掘基层特色,开展案例征集,提升育人工作水平。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总结并推广一系列学生乐于接受、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和做法。三是搭建工作平台,实施项目扶持,构架“四化”育人特色。10年来,上海的学生资助工作一直把培养学生、特别是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目标,积极探索资助育人工作的机制、体制创新。通过搭建工作平台,引入精细化管理、项目化扶持的工作模式,在各中职校、各高校开展资助育人特色项目的申报,通过专家推荐,组织项目答辩,对入围的特色项目给予经费扶持。在近两年的项目孵化和实践中,上海各校涌现了很多可推广、可示范的资助育人特色项目,有的资助育人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化内涵、探索创新,形成了一套精准的工作体系。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