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p Hop音乐几乎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拉丁民族分走了半壁江山,只是由于语言问题,到达亚洲的说唱歌手和作品都较为有限。而在笔者印象中,拉美大陆并不只是有着宽边草帽和拉丁舞曲,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在拉美说唱歌手的唇齿间,承载着底层民众的激情和愤懑,成为一颗颗炸裂的飞弹。
同中国一样,无论对墨西哥、阿根廷抑或是巴西,嘻哈音乐都是一种舶来艺术。但是和亚洲民族不同,天生拥有极佳乐感和惊人语速的拉丁民族,发现了他们在说唱领域的独有优势。而嘻哈的其他元素如舞蹈、涂鸦,更是在拉美得到了比美国本土更大的发展。在墨西哥城随便窜上一辆从不关门的破旧巴士,伴随着一车人摇摇晃晃的,十之八九是本土摇滚说唱团体莫洛托夫的音乐。
以莫洛托夫、玛奇撒为代表的一批拉丁美洲说唱者,不仅保存了黑人说唱的街头传统,更多加入了拉美嘻哈独有的特色:社会批评与民族主义。作为强邻美国阴影下的艺术家,他们创作出了众多题材现实、民族主义浓厚的作品。通过作品,他们重现了身边同胞遭受的苦难和歧视、日常生活的卑微和艰辛,向着不认同的官僚体系、美国的压迫和歧视呐喊。强烈的节奏和背景旋律时常会显得粗鄙,也掩盖住了这些外表粗豪的拉丁汉子内心的纤细温柔和家国情怀:
“你可以置身事外假想思忖/就像是一个越境的墨西哥人/在奔袭之中还在想念家小/所有熟悉的景色弃之身后宛若浮云。”(莫洛托夫《卖豆酱者》)
相比起可以大大方方表达民族主义情绪的拉美说唱者,活跃在美国的拉丁裔嘻哈歌手、被称为奇卡诺说唱的群体,在音乐中表达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则更为复杂。
双亲都来自墨西哥的乌埃尔塔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员。这位活跃在美国加州的奇卡诺说唱者刚满33岁,在作品中时常以自己来自古老的阿兹特克王国深为自豪,恨不得将“墨西哥制造”烙印在灵魂中。可当面对现实时,他依然唱出了“我不属于这里,我也不属于那里”。究竟何处,才是真正的家乡呢?
万戴 (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