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焦虑”的发病机制虽然不清楚,但目前的学术观点大多认为,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等刺激大脑皮层,导致中枢神经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成心血管功能障碍,从而表现为各种心脏不适症状。近年有研究显示,情绪应激可导致微循环障碍。
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经心内科医生排除了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建议去看精神医学专业医生,接受专业的评估和治疗,尤其认知行为治疗,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为不亚于药物的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它鼓励来访者主动参与整个过程,久而久之很多人会成为自己的治疗师。还有很多简便易行的自助方法供采用,比如冥想打坐、瑜伽、太极拳、放松训练、各种运动等。每天为自己留出短暂安静的时间和空间,放空大脑,调匀呼吸,静静地体验自己的情绪与感受。给心脏不适予以合理的解释,譬如,焦虑情绪发作时,由于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增快乃至心脏不适等,而不是一味给予灾难性解释“我心肌缺血”“我心脏病又犯了”。
如果属于第二种情况,确诊有器质性心脏病,首先对于不可逆转的事实(如患了心脏疾病)要学会接纳它,以免延误治疗。遇到心理问题,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对于疾病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患者要有同理心,耐心倾听、支持、平等对待。还可以向具有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心脏科医生咨询。由于心理疾病形形色色,尤其危急重症者,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是稳妥的选择。
“心脏焦虑”虽不影响人的寿命,但症状较多,反复易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迁延数十年而不愈,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完全丧失劳动力,所以应早期就诊,积极面对。
马文林(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