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健康养生/康健园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脏焦虑”还需“心”药医
马文林
  心内科医生常常遇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以心悸、胸闷、气促、乏力等心脏不适为表现,但实际并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另一种即使有器质性心脏疾病,但无法从生物学角度去解释相应的临床表现。按照新的精神障碍分类标准(dsm-5/icd-11),它属于疾病焦虑或躯体症状障碍以心脏躯体化形式为表现,也有些文献命名为“心脏焦虑”。

  “心脏焦虑”的发病机制虽然不清楚,但目前的学术观点大多认为,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等刺激大脑皮层,导致中枢神经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成心血管功能障碍,从而表现为各种心脏不适症状。近年有研究显示,情绪应激可导致微循环障碍。

  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经心内科医生排除了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建议去看精神医学专业医生,接受专业的评估和治疗,尤其认知行为治疗,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为不亚于药物的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它鼓励来访者主动参与整个过程,久而久之很多人会成为自己的治疗师。还有很多简便易行的自助方法供采用,比如冥想打坐、瑜伽、太极拳、放松训练、各种运动等。每天为自己留出短暂安静的时间和空间,放空大脑,调匀呼吸,静静地体验自己的情绪与感受。给心脏不适予以合理的解释,譬如,焦虑情绪发作时,由于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增快乃至心脏不适等,而不是一味给予灾难性解释“我心肌缺血”“我心脏病又犯了”。

  如果属于第二种情况,确诊有器质性心脏病,首先对于不可逆转的事实(如患了心脏疾病)要学会接纳它,以免延误治疗。遇到心理问题,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对于疾病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患者要有同理心,耐心倾听、支持、平等对待。还可以向具有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心脏科医生咨询。由于心理疾病形形色色,尤其危急重症者,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是稳妥的选择。

  “心脏焦虑”虽不影响人的寿命,但症状较多,反复易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迁延数十年而不愈,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完全丧失劳动力,所以应早期就诊,积极面对。

  马文林(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家装专版
   第A08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09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视界
   第A12版: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人物
   第A14版:人物/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动态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2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A24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放疗利器不该被忽略
“心脏焦虑”还需“心”药医
暑湿易致夏泻 饮食要“温软淡鲜少”
维护乳腺健康,你需要补齐哪些“短板”
广告
新民晚报健康养生/康健园A28“心脏焦虑”还需“心”药医 2017-08-06 2 2017年08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