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本人参加的聚会有七八个之多,如初中同学会、插队知青会、文工团团友会(县团和市团两拨)、工厂工友会、机关退管会(每月聚会一次)以及新近加盟的文学社文友会。要说这“聚会”的感受嘛,本人厌烦人多嘈杂,偏爱小聚会。
“同学会”中的W君对同学们的去向了解多。2000年,她心血来潮,约请了十几位同学到她家聚会。整个聚会的气氛十分拘谨,因为彼此很陌生。我等68届初中生,上课才一年,就停课闹“文革”,同学间接触不多,聚会时好几个同学我都叫不出名字。交谈中发现,除了我和W君还在上班,其余同学不是下岗就是失业,或是提前退休。饭桌上很难找到共同话题。如今,“同学会”只有我等三人而已,倒也投机。
我的“知青会”是当年一口锅里摸勺子的三个插兄,保持四十多年的交往。
相比同学会,团友会倒是热闹。我曾在外省一个县文工团工作十年,1980年县团改制后,团友们各奔东西。上世纪90年代末,我调回上海工作,每次回外省探亲(妻是当地人),总有一个铁哥们召集仍在那儿生活的团友们聚会。几次下来,我兴味索然。何故?其中几位“酒闹”把持聚会话语权,一股劲地劝酒、拼酒。我不善饮酒,如坐针毡。后来,我跟铁哥们说,以后我回来就和你Z兄、L君(当年室友)和前辈C先生四人聚会吧。后来的“四人会”每每相聚,把盏叙旧,从容惬意。
今年加盟的文友会阵仗大,少则三十多人,多则五六十人,每次聚会,老会员们三五成群在台下开小会,会长总在台上不断提醒会员们“安静,安静!”我觉得人太多,太嘈杂,难有“雅集”之意味。再度印证我“聚会不宜人太多”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