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在同济大学癌症中心、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等临床初步应用后,“沃森肿瘤智能联合会诊系统”于8月8日在同济大学癌症中心、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全面临床启动。今后,只要将符合条件的患者信息输入该人工智能系统,仅需十余秒,就可生成一份包括用药方法、副作用分析等在内的详细治疗方案。
对此,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同济大学癌症中心常务副主任许青教授介绍,“沃森肿瘤智能联合会诊系统”能够对已诊断明确的肿瘤患者快速制定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个性化肿瘤治疗方案。该系统学习了美国顶级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肿瘤中心(MSKCC)大量肿瘤病例,300种以上的医学专业期刊,250本以上的医学书籍,超过1500万页的资料和临床指南,而且每月还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目前,沃森系统给出的治疗方案覆盖了乳腺癌、肺癌、直肠癌、结肠癌、胃癌、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8个癌种,2017年年底将扩展到12-14个癌种。
在输入患者信息后,沃森会先从患者的病历中提取关键词,再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重点数据,随后为患者量身订制多款“个性化”治疗建议。同时,它会在提出的每一种建议后面注明出处和依据,并按照可信度的大小顺序排列,供医生参考;当医生选定了某一种治疗方案之后,它还会给出采用此方案的病例数、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信息,帮助医生评估该方案的疗效与风险。沃森的强大检索、阅读功能,被医生们形象地比喻为肿瘤治疗的“最强大脑”。在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治疗方面,特别是接轨最新国际临床研究的新药新技术试用,沃森智能可以给出更完善和更新的综合方案以备选择。
尽管沃森如此智能,但它目前也只是医生的得力助手,并不能完全代替医生,它给出的诊疗方案,最终还是需要医生经过精准判断,进行决策选择。此外,由于中西方人群肿瘤发病率不同、基因存在差异等原因,沃森对于中国医生更大的价值在于提供参考。许青说,今后将对沃森进行“本土化”,将来沃森提供的治疗方案中,不仅有来自国外专家组提供的普遍性的建议,还有国内专家针对中国人疾病和体质提出的“本土化”建议。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