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丁奎岭 1966年出生,河南省永城市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在多数人印象中,化学家的工作就是反复做实验,处理反应,分离产物,和形形色色的玻璃容器打交道……但要向普通人解释清楚研究的是什么东西,却是件很费力的事。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丁奎岭从15岁考入郑州大学化学系那年起,就和化学打了30多年交道。近20年,他一直致力于手性催化研究,他为化学“正名”——化学不仅可以是绿色的,而且研究成果能惠及我们每一个人。
挑战手性催化难题,追寻绿色化学梦
啥叫手性?丁奎岭说,手性就像人的两只手,看似一样,可是在空间排布上却是不一样的。而人体内存在很多手性物质,比如糖是右旋、氨基酸是左旋的。而在手性的重要性未被人们认识清楚以前,服用的药物可能是具有左与右两种手性的混合物,但治疗疾病或许只需要其中一种,而另一种可能无效甚至有害。“合成化学是创造新物质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们要研究的手性催化合成,就是按照我们所需要的手性方向,进行定向地合成, 是具有安全、高效、环保的绿色化学”。
丁奎岭带领研究团队聚焦手性催化领域的研究,针对手性催化剂负载化中存在的难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实现了多个非均相不对称催化反应的高选择性、高活性以及简单回收和再利用。他的基于双金属协同催化理念发展的手性催化剂技术,已转让给精细化工企业,使得这家企业由原来生产一吨产品要用20多公斤催化剂降至不到1公斤,目前已经完成了千吨级技术的应用。
丁奎岭还密切关注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再利用这一全球性问题。凭借多年来在手性催化氢化方面积累的研究基础,利用新型的金属有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将二氧化碳作为碳资源,化学转化制备碳酸乙烯酯、甲醇、乙二醇、二甲基甲酰胺等常用化工原料和溶剂,为二氧化碳的化学利用等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实现“绿色化学”。
瞄准目标科学挑战,不因冷热而动摇
15岁考上大学,24岁博士毕业,29岁成为当时河南省最年轻的正教授,4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的人生简历怎么看都是“人生赢家”的模板。但熟悉他的人知道,他取得的一切成就,与他的努力、执着甚至是成百上千次的失败分不开。
1998年,丁奎岭毅然接受了时任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的林国强院士的邀请,放弃了郑州大学正教授的待遇来到上海。
当时的化学领域,手性催化研究很热,后来转冷,一些同行也因此改变了研究方向。而丁奎岭认为这一领域存在的挑战远远超过已经解决的问题,因此他选择了坚持。“科学研究本就应该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
凭借着丁奎岭的执着拼搏,他的科研工作屡有斩获,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本人先后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还有不少来自国际的奖励。
爱才惜才甘为人梯,千方百计育新人
丁奎岭2009年起担任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需要关注的不仅是自己的课题和实验,更要千方百计地引进符合研究所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尽管行政事务占据了丁奎岭大多数工作时间,可是他说教学仍是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上课时间确定,我就不会再安排其他事务。”
丁奎岭惜才。学生生活上有困难,他会竭尽所能以解除他学习的后顾之忧。青年才俊引进到位前,总是“粮草先行”,人还没来工作,科研设施、经费以及学生都先备齐了。
在“人才强所”的理念下,上海有机所凝聚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和青年才俊:目前中科院院士8名,顶尖千人计划1名、千人计划26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7名,中科院百人计划32名,“973”、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7名等。作为研究所的掌舵人,他谋战略、创环境,抓人才、抓平台、抓项目,使上海有机所在中科院组织的国际评估中总体状态被评价为“First-tier in the world”(国际一流),他本人也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科研院所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