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下午3时许,在浦东陆家嘴商务楼上班的陈小姐打开订餐软件,搜寻“下午茶”。正巧发现附近崂山路上有一家“喜茶”店。“一看到‘喜茶’,我眼睛一亮,就‘怂恿’同事,一起点了一份招牌‘四季春水果茶’和‘金凤茶王’。”
约40分钟后,订单送达。“‘喜茶’什么时候配送速度这么快了?”陈小姐里里外外打量一番,发现从外包装到纸袋、收银单,都和之前自己排数小时队才买到的喜茶是一样的。她啜了一口饮料,马上发现不对劲。“涩涩的,还有股自来水的味道。”她打开订餐软件,仔细观察才发现了猫腻。“正宗的是‘Heytea’,这家店名叫‘Heetea’,只差一个英文字母,可价格却一模一样。这不是坑消费者么?”陈小姐告诉记者,这家店月销量数百单。
陈小姐随即向外卖平台反映问题,平台答复称愿做退单处理,并返还代金券。陈小姐并不认可,希望能彻查这家“傍名牌”的假冒商家。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记者致电该店铺,一名店员兜起了圈子:“我们采用的是进口奶油,口味是‘正宗’的,价格也是一样的。当然,品种没那么多,我们只做外卖……”记者追问下,对方才承认,他们同喜茶“没有关系”。
截至记者发稿,陈小姐称收到了平台返还的代金券,却没收到一份满意的答复。她表示,要的不是退款,而是平台能够负起监管责任。如果只是敷衍了事,那么,这么多“寄居”在平台的“傍名牌”店铺,最终会损害更多消费者的利益。 本报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