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尘吾友:没想到我在月亮坝给你写信吧?原谅我给你带去的是个不幸的消息,韦秋月死了……”这是《孽债》中的段落。隔着25年的时光,再读曾逐字逐句写下的经典,叶辛的声音透着一份悠远的意境,仿佛他自己也被带回了难忘的知青岁月。朗诵了《孽债》片段后,叶辛还朗诵了新书《古今海龙屯》的题记。叶辛说:“文学是人的另一种食粮,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忽略、被舍弃。”
10个小时、20位作家、10处充满文学记忆的上海地标,成功描绘出一张上海独有的文学地图。除叶辛外,李敬泽、金宇澄、冯唐、徐则臣、李宏伟等作家们也分别轮候在上海作协、巴金故居、柯灵故居、思南文学之家、上海文艺出版社、茅盾旧居、鲁迅纪念馆等承载着上海文化历史内涵的老建筑,朗诵文学名著,向经典致敬。
谈到这场接力的意义,为整场活动打头阵的叶辛答得很诚恳:“这样10小时的朗诵接力也好,如今博物馆为新展览策划的种种活动也好,都是上海人说的‘起蓬头’,我们愿意起这样的‘蓬头’,为的是吸引更多人捧起书本,来感受文学的魅力。说到底,不论是读书或者逛博物馆,都应该是安安静静一个人干的事儿,不但要人静还要心静。希望热闹过后,人们会被真正吸引进入文学的天地,静下心来读一本书。”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