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携新书《咏而归》来到上海书展~~~
携新书《咏而归》来到上海书展~~~
携新书《咏而归》来到上海书展~~~
携新书《咏而归》来到上海书展~~~
     
2017年08月1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携新书《咏而归》来到上海书展
李敬泽:写这本书快乐如唱歌
吴旭颖
■ 李敬泽(左)昨在书展现场为读者签售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论语》中曾点向孔圣人所言之志,也是作家李敬泽欣赏和向往的古人之风。《咏而归》的书名由此而来。昨天下午,作家李敬泽在上海书展为大家签售该书前,由书名的来历发散开去,侃侃而谈自己的生活理想。

  我想与三五知己,在暮春时节,去城外的河边沐浴,然后走到高处让风吹干,最后一同唱着歌儿吟着诗回去。这样一种微小的快乐,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中难得的。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李敬泽在诵读传统经典时,找到了这种精神上“咏而归”的快乐。在他的眼里,接触经典、古文、传统,是一个轻松愉悦、如沐春风的过程。“你可以把阅读经典看作爬山。”他解释道,“但它不是普通的爬山,而是反反复复地乐在其中,直到把高山爬成了平地,然后你洗去一身汗水,吹吹风,哼着歌高高兴兴地回家,这才是读经典的过程。”

  “我只不过是一个现代的读书人。”这是李敬泽留给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咏而归》开篇谈及孔孟,而后是《诗经》,流转过整个华夏历史,最后收笔于李敬泽自己的生活。他说,他的读书过程不是考究,而是回到过去,将孔子、孟子等当作自己的师长,喝几盅小酒,谈几轮风月。带着自己的烦恼,向这些文人的“大师长”讨教,不时谈谈自己的想法,不时“听听”他们的教诲。对于这些流传下来的经典,李敬泽表达的不仅是“敬”,还有“亲”。

  写作《咏而归》是李敬泽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与古人灵魂“相亲”的过程。“以前很多文章写得我很头疼。而写《咏而归》就像唱歌一样快乐,我觉得我写得很快乐,读者也会一样读得很快乐。”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咏而归》不仅仅只在提及吟咏经典的乐趣,还有这一个“归”字。李敬泽表示,我们诵读经典,不是为了长本事,不是为了炫才华,而是为了我们自己。人生不能光是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还要活得善良、美好,活得有“意思”。这些传统的诗词歌赋,能让我们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归宿,告诉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正是我们精神的“家”。所以,歌咏而归,回的正是这个“家”。使心有所安,使眼有所归。即使只是一朝一夕、一粥一饭的生活,也能过得简单美好、充满“意思”。见习记者 吴旭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好吃周刊
   第A26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A2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A28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20位作家轮流为文学“起蓬头”
李敬泽:写这本书快乐如唱歌
用创新打造可阅读的城市
李宗盛: 珍物不过寻常物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6李敬泽:写这本书快乐如唱歌 2017-08-17 2 2017年08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