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1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那些我不曾
留意的上海
孙佳音
  孙佳音

  你见过上海40℃的高温天里,制冰厂里大汗淋漓打赤膊的年轻工人吗?是他们24小时三班倒,生产、运输冰块,为食品保鲜,为城市送清凉。你见过反坐在助动车上,一字排开,呼噜呼噜吃着泡面的外卖小哥吗?把热气腾腾的外卖一次次送到了我们手上,他们一个个皮肤黝黑、面露倦容。你见过大厦顶楼的钢结构吊装的全程吗?哪怕枕着浦江两岸的晨曦和暮色,辛苦和危险,也比美好来得震撼人心。

  我昨天见过了这些,并且还有很多。2017上海摄影艺术展览正在文艺会堂举办,散落在这座城市的阁楼和老街,工人和劳模,留守老人和打工青年,街头意趣或是都市生活,温情地码了整整两层,我稍微枚举的只是“入选”作品。

  也或许,在我看来,金银铜奖的取景、构图、用光、后期,哪怕是设备本身都更加专业,但入选的这上百件作品,才是这座城市大爱的最好注脚。有相濡以沫的夫妻的生活日常,有一生座右铭“多学习、多做贡献”的“革新闯将”的一些人生片段,有急诊医生忙碌而略显匆促的身影。这些或者那些,并不陌生,但当他们再一次被胶片定格,还是让人觉得心头一暖。好的作品,无所谓那些技术和技巧,真实地记录、真诚地表达,便好。

  想起来,演员陈道明接受采访,有人问“演员对社会的责任是什么”,他几乎没有一秒钟犹豫和停顿,回答说:“就是你必须要鉴别这个东西,输出给社会,是不是能起到温暖人,改变人的作用。”我仍记得那天他戴了黑框眼镜,看起来像个严肃的中学老师,但时隔很久,依旧想为这个朴素的回答鼓掌。

  比如正在热映的纪录电影《二十二》,一个青年导演五年的坚持,以及32099名参与公映众筹的民众,让中国幸存“慰安妇“的日常生活,沉郁、节制地呈现在大银幕。那不愿谈起的阵痛,也因为那经历悲苦却仍乐观的坚强,最终打动了人,也感染了人。比起投资过亿的商业类型片在这个暑假的成长、成熟,这样一部小成本的纪录片获得关注和票房,才是中国电影的骄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好吃周刊
   第A26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A2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A28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环保督察不会“三而竭”
那些我不曾 留意的上海
行政决策,守程序是法治之始
公证执业禁令能否 斩断“以房养老”骗局
“谁读得出这名单才是最强大脑呐!”
卢淳杰演化史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那些我不曾
留意的上海
2017-08-17 2 2017年08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