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现身书展
双胞胎为什么长得那么像?发射卫星可以探测到外星人吗?科学家从小就爱学习吗?这些充满童趣的问题都来自于“创新之问·小学生对话中国院士”系列广播节目,9位院士从芯片、太阳能、基因、有机化学、风云卫星、红外遥感、北斗定位系统、天文、脑科学9个方面与孩子们进行对话,回答他们天马行空般的问题。
书展期间,节目中的3位中科院院士邹世昌、褚君浩、贺林现身上海展览中心,为这档节目的衍生读物“与中国院士对话”系列丛书举行签售会。台下大部分读者都是第一次与院士近距离接触,偌大的中央大厅被人群包围得水泄不通,听到院士们分享儿时的顽皮经历,大家都会心一笑——院士们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冷。
现场不断有小朋友提问:“为什么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生物遗传学家贺林反问他:“你觉得世上有2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吗?”通过这样的反问让小读者明白,其实并不存在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即使是同卵双生,2个孩子也会因孕育环境和后天的影响产生差异。
书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科学家们用浅显的语言讲述艰深的科学,引导孩子从小对科学发生兴趣。
期盼更多佳作
说起科普作家,可能大多数人只会想起《十万个为什么》作者之一叶永烈。科学松鼠会、果壳网、博物君的走红,说明人们有着强烈的科普需求,虽然有志于科普的人士不在少数,那为什么科普的“网红”却这么少呢?
少儿科普作家裘树平分析说:“科学家写科普作品很难做到深入浅出,文笔好的作家写科普又很容易出现科学错误。”其实科普图书一直处于小众地位,当年叶永烈等一批作家将全部心血投身于科普事业,从身边事出发阐述科学道理,所以《十万个为什么》能做到人人都爱读。现在很多少儿科普读物对孩子的心理把握不够,总是就事论事,缺乏趣味性,离孩子们的生活很远,更不说科学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了。
据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蒋惠雍介绍,该社目前正在编辑2套以成人为读者对象的重磅科普系列,分别是《科创之光》和《科普新说》。
见习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