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是人间四月天
汪芳
  汪 芳

  上世纪八十年代,医科的大学生多数都读过大师黄宛教授和吴宁教授的书籍。在国内,那是该领域有关心电图最早的启蒙教材。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学子们聆听着他们的精彩演讲,膜拜着他们的学识。

  而今,两位大师都已作古,他们的学识连同他们的爱情一样都成为不朽。

  黄宛教授早年留学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五十年代初,祖国最亟需人才建设时返回国内,即任职于中国协和医院内科。协和,被誉为中国最正规、最严格的医学院校。严格的培训制度,各种疑难复杂病例不断锤炼着协和医生严谨的专业素质;同时如履薄冰的压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学大师。

  每一天,那些西装革履戴着金丝边眼镜的教授们,夹着公文包,早早到达医院,开启一天繁忙的工作。寥若晨星的女教授们,总是穿戴整整齐齐,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她们永远是协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医学,从来就是一种传承。每一次的教学查房,从实习医生、住院医师到各级主任和护士都有序跟从、聆听、记笔记。黄宛教授讲着一口纯正流利的美式英文,对于疑难病症的解析,他总是由浅入深,侃侃而谈一丝不苟,尽显出医学大家的风范。在莘莘学子中,一个优美娴静的姑娘,眼神一刻都不肯离开教授。她就是吴宁,是当年黄宛的女学生。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医学院校美少女,高才生;一个是留美归来的青年才俊。其实,吴宁心里早生情愫。可是,比吴宁大十三岁的黄宛早有家室,膝下儿女双全。

  “文革”期间,也因为此,黄宛被批斗改造,派遣到边远地区。万水千山的阻隔,多少年的动荡漂泊,彼此杳无音信。尽管吴宁也结婚生子,但是,他们内心彼此牵挂,从未相忘。

  正值吴宁教授盛年、事业顶峰的时候,她担任着协和内科的大主任。她毅然解除了自己的婚姻。当年,人们议论和诟病着她的决定。吴宁却说:“一份情怀,我迄今都不能忘却,选择逃离自己的婚姻,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在黄宛教授八十岁的时候,与疾病抗争多年的黄夫人去世。吴宁亦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六十七岁。协和大院的银杏树不再是生机盎然的绿色,对于他们俩来说,生命已不再怒放。

  在中国北京第一届介入年会上,吴宁教授获得了终身成就奖的殊荣。也就是那时,他们宣布了婚讯。

  在庄严的婚礼上,黄宛教授深情地牵着吴宁的手,眼睛里满是泪水。人们见证了历经千辛万苦的爱情,无不为之动容。

  曾有诗人用这样优美的诗句,描述了那天的黄宛教授:“趁着我这暮年的肢体还不曾僵透,也趁着我衰老的心灵还能清醒地去感受,我会用夕阳未暝的余光,可允我许你一场你一生的等待?”

  两位中国心血管研究领域的泰斗携手走到一起,终成眷属。曾经俊男才女,从风华正茂的青涩,等到他们都已经儿孙满堂。超越了半个世纪,他们心心相印,也推动着中国心血管医学的发展,并且走向了辉煌。 

  此后,在北京协和的大院里,总能看到一对老者,在夕阳西下的傍晚,手牵着手,踏着秋日的金色落叶,缓缓漫步。吴宁教授总是牵着黄宛的手,脉脉含情。

  无论是国内外的学术讲座,还是旅行外出,他们一天都不曾分离。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年多的光阴,直到黄宛教授九十一岁时,在平静安详中离世。

  在人间,你就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盼望,是爱。在世界的彼岸,你们依旧琴瑟相和,脉脉含情。

  他们对于医学卓越的贡献,连同他们坚持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堪称学界的经典传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0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健康E题/新民教育
   第A15版:健康E题/新民教育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汽车周刊
   第A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9版:新民健康
   第A30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1版:广告
   第B02版:广告
辽宁本溪行
乘飞机有烦恼
你是人间四月天
想起来就苦笑的那个夏夜
烟雨相对 (中国画)
处暑
做清凉
新民晚报夜光杯A24你是人间四月天 2017-08-23 2 2017年08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