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担当
继“2017我的电影党课”等主题活动之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大清相国》通过舞台艺术创作推进“两学一做”、加强党性教育、践行反腐倡廉,是新形势下上海文艺院团深化“一团一策”改革的重要成果。这部话剧以康熙王朝名臣陈廷敬五十载官场经历为主线,展现了风清、气正、道德、自守的精神追求,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该剧自上演以来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上海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首选剧目。“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大清相国》此次在中央党校举行专场汇报演出,从历史思考中体现当代视角,利用舞台艺术的形式创新党性教育,体现了上海艺术家的责任担当,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反响热烈
《大清相国》演出前,中央党校大礼堂门口就排起了长队。离正式演出还有十几分钟时,礼堂内就已基本坐满。门口的引导员说,如此火爆场面并不多见。3个多小时的演出,不少观众站着看完了全场演出。在现场,一位自带小凳子的阿姨引起了记者注意。阿姨姓杨,今年60多岁。带着小孙女出来遛弯的杨阿姨得知礼堂有演出,便想来看一会儿再回家,可到礼堂时发现已没座位了,她们只好坐在二楼中间过道处的台阶上,一看就将近一小时。因为小孙女第二天还要上学,于是杨阿姨中途把孙女送回家安顿好,又特意拎着一个小凳子,步行十几分钟返回了大礼堂。“确实好看,就像电视剧一样。”杨阿姨对剧中的多个情节印象深刻,陈廷敬和心上人月媛定情盟誓、退定续誓、诀别毁誓的三场戏让她心生感慨。昨晚演出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随着剧中故事的展开,观众的情绪也渐被带入。
《大清相国》小说原著中的陈廷敬并非“圣人”,而是一个能臣。这个人物具有现实的可借鉴性,因此,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对于话剧《大清相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导演王晓鹰表示,历史题材作品的背景、事件、人物等都需具备真实性;尽管故事编排及细节是虚构的,但视角和思考必须是当代的,而这种思考应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中。 驻京记者 鲁明 (本报北京今日电)
话剧《大清相国》梗概
山西才子陈廷敬,卷入索尼、鳌拜的派系斗争,不容于顺治朝,钦定的状元位被人夺去,心爱之人成为他人之妻,更被贬离京十载。十年后康熙整顿吏治,朝中却贪腐成灾。揪贪除贪,唯陈一人。且看当年的青衣少年如何智搏奸佞,为民反贪。但求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大清相国陈廷敬,一代才子,两朝名臣,善始善终,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