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维”为基础 构建结构化评估指标
课程的整体性,由内在结构所支撑,其中自然包括评价。结构化的评价,内容不仅要反映课程目标,还要针对实施中的真实问题,以引导学校科学落实课程。教育学院项目组基于课标和学生基础构建了以“三维”为基础的评估指标。这一指标,体现了课标区域化、评价指标化和素养学科化。
金山区基于区情搭建“三维”结构评估框架。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三维要求,结合日常观察和调研,教育学院项目组构建了“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意素养”三维评估框架,各学科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区域存在的问题,将三维框架具化为8-10个二级指标,希冀以结构化的区域性学科评价引导管理及教学。
同时,教育学院项目组结合日常观察和调研梳理了本区现状,构建了金山区小学教学质量指标及运作体系,简称“金质10”,希冀以结构化的区域性课程评价调控系统,引导本区学校的课程结构化。
金山区还基于“三维”细化学科课程目标。教育学院指导教师将学科二级指标细化为学期任务、单元目标,从而形成由知识、能力、情意构成的三维四级评价体系,为学校调整评价体系,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教育学院项目组还提炼了课程标准中有关“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分别编制了主要学科“兴趣习惯指标体系”、“综合实践能力指标体系”,为广大教师有序培育学生兴趣习惯和综合能力提供了依据。
以“评估指标”引导
完善课程结构
只有经过教材化和教学化,评估指标才能转化为教育效果。在指标的引导下,教育学院项目组带领基层学校优化、组合课程资源。
首先是统整教育内容,优化课程实施,教育学院项目组拟订了学科“课程区域化实施指导意见”,加大了梳理课标和教材的力度。在统整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重视“标准的再分解”和“指标的项目化”;尝试主题性整体教学。在单元目标的指引下,选择、发掘、补充、组合本单元的教学资源,有重点、有层次地组合教材与生活、课内与课外资源,实现学科资源的结构化。
其次是组织综合实践,完善课程结构。教育学院项目组着力指导学校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其一,依据课程标准,尤其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性学习方面的要求,梳理了学科综合能力要素,确定了综合实践目标的维度及内容,构建了评估框架及要求;其二,指导并推进各校设计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为了让培育兴趣习惯融入教学活动,教育学院项目组评估兴趣习惯,落实情意目标,推出了各学科的“评教一体备课样式”。这一样式,强调学生的实践,强调目标在各环节的落实,强调评价在各环节中的使用,也强调基于教学培育情意素养。借助这一样式,强化教师的目标意识和目标性教学行为。
以“综合评估”引导
学生健康成长
评价是手段,也是目的。合理评估,并引导每一个学生进步才是评价的目的。
为了追求评估标准和评估模式的多元,教育学院项目组编制并推行了《金山区学科基础素养综合评估报告单》,披露学生一门学科多个方面的表现,反映各个方面一个学期来的变化态势,勾勒学生不同学科、不同方面的发展状态。
教育学院项目组还开发了一系列评估工具,分别指向知识技能、综合能力以及兴趣习惯。考试类学科,前期就“知识素养”的等第制命题、“能力素养”和“情意素养”的表现性评估方面开发了评估工具,确定了分板块等第制命题策略。非考试类学科也着手研发评估工具,提炼了动作观察、作品观察分析量表、学习表现观察量表、实时实证数据采集软件等工具。
在评估方式多样方面,教育学院项目组主张通过质性评价反映学生整体的素养水平,指导基层教师开发了“飞行棋盘”“成长树”等记录方式,以及“每日五分钟评价课程”“兴趣习惯星”等专题评比和表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