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指出,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喝彩中华》《本草中华》以及由外国人唱中国歌的《唱响中华》,组成了“中华系列”,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戏曲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组成的“中国系列”,再加上各地涌现出的《见字如面》等优秀节目,南北呼应,交相辉映,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据悉,正在上海录制的《唱响中华》吸引了上千名外国友人踊跃报名。国庆期间,《唱响中华》将在东方卫视连播三天,五大洲爱唱中国歌的外国朋友为腾飞的中国献上心中的歌,非常令人期待。
高长力说,引进节目模式正在冷下去,中华文化类节目正在热起来。这一冷一热,体现了中央对文化发展方向的指引,体现了政府部门系列调控的成果,也体现了电视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文化节目形成系列非常好,可不断拓展新领域,不仅有诗词、戏曲等,也要有音乐、美术等。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说,我们欣慰地看到,近年来广电总局对上星卫视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措施,让“三俗”没了市场,让原创节目有了更大的空间,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在荧屏上百花齐放,有很多创新和突破,中国电视已呈现出非常好的趋势。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关玲说,电视节目也有“七年之痒”,从2010年《中国达人秀》引进节目模式开始,到2017年,确实应该有所变化了。引进节目模式即便不限制,也已走到了瓶颈,走向了末路。眼下,中国整个综艺节目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像“中华系列”这样的原创传统文化节目今年爆发式地呈现。
一些专家指出,传统文化节目也需要创新。《诗书中华》的曲水流觞、《中国诗词大会》的百人团赛制等都是创新点,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草中华》进入了黄金档,敢于与当红电视剧直接叫板,显示出传统文化节目的自信和魅力。文化节目的走红证明,真正有温度、有趣味、有创新意识的文化大餐,观众一定会喜爱。
创新还包括传播手段。如《喝彩中华》受微信朋友圈热晒“军装图”的启发,在天天P图上开出了“戏曲脸谱图”,让人们在欢乐一笑中接受传统文化,前四天传播量就达240万;这节目制作成短视频后,转发量更是多达5000万。王珮瑜的线上讲座《京剧其实很好玩》,播放量达到了100多万。新媒体的传播不仅提升了节目收视率,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了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