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专家热议荧屏传统文化节目走红现象
~~~专家热议荧屏传统文化节目走红现象
~~~专家热议荧屏传统文化节目走红现象
~~~专家热议荧屏传统文化节目走红现象
~~~专家热议荧屏传统文化节目走红现象
     
2017年09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华系列”“中国系列” 南北呼应 交相辉映
专家热议荧屏传统文化节目走红现象
俞亮鑫
  本报讯(记者 俞亮鑫)昨天下午,“中华系列”文化节目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指出,文化类电视节目突然集中爆发,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研究。

  有专家指出,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喝彩中华》《本草中华》以及由外国人唱中国歌的《唱响中华》,组成了“中华系列”,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戏曲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组成的“中国系列”,再加上各地涌现出的《见字如面》等优秀节目,南北呼应,交相辉映,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据悉,正在上海录制的《唱响中华》吸引了上千名外国友人踊跃报名。国庆期间,《唱响中华》将在东方卫视连播三天,五大洲爱唱中国歌的外国朋友为腾飞的中国献上心中的歌,非常令人期待。

  高长力说,引进节目模式正在冷下去,中华文化类节目正在热起来。这一冷一热,体现了中央对文化发展方向的指引,体现了政府部门系列调控的成果,也体现了电视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文化节目形成系列非常好,可不断拓展新领域,不仅有诗词、戏曲等,也要有音乐、美术等。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说,我们欣慰地看到,近年来广电总局对上星卫视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措施,让“三俗”没了市场,让原创节目有了更大的空间,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在荧屏上百花齐放,有很多创新和突破,中国电视已呈现出非常好的趋势。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关玲说,电视节目也有“七年之痒”,从2010年《中国达人秀》引进节目模式开始,到2017年,确实应该有所变化了。引进节目模式即便不限制,也已走到了瓶颈,走向了末路。眼下,中国整个综艺节目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像“中华系列”这样的原创传统文化节目今年爆发式地呈现。

  一些专家指出,传统文化节目也需要创新。《诗书中华》的曲水流觞、《中国诗词大会》的百人团赛制等都是创新点,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草中华》进入了黄金档,敢于与当红电视剧直接叫板,显示出传统文化节目的自信和魅力。文化节目的走红证明,真正有温度、有趣味、有创新意识的文化大餐,观众一定会喜爱。

  创新还包括传播手段。如《喝彩中华》受微信朋友圈热晒“军装图”的启发,在天天P图上开出了“戏曲脸谱图”,让人们在欢乐一笑中接受传统文化,前四天传播量就达240万;这节目制作成短视频后,转发量更是多达5000万。王珮瑜的线上讲座《京剧其实很好玩》,播放量达到了100多万。新媒体的传播不仅提升了节目收视率,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阅读上海100胜68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3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2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8版:好吃周刊
   第A29版:好吃周刊/美食物语
   第A30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A31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A32版:广告/新民健康
26个杜丽娘相约“回家”
“中华系列”“中国系列” 南北呼应 交相辉映
“借势”弘扬
粤味话剧将来沪演出
师生同台演话剧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9“中华系列”“中国系列” 南北呼应 交相辉映 2017-09-07 2 2017年09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