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增加营养
从小就听爸爸妈妈说,青青的健康出生和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公公的帮助。妈妈生青青的时候,正逢三年困难时期之尾,全国粮食短缺,即使在上海,粮食也是定量配给的,按规定成年在职妇女每月有29斤粮食,家庭妇女每月25斤粮食。但是一吟孃孃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节约粮食,自愿将她自己的,公公的和妈妈的定量降低到每月仅18斤,相当于十岁儿童的定量。这一来可是苦了怀孕的妈妈,她每天饿得饥肠辘辘。长乐邨93号里除了英娥阿姨之外,妈妈早上最早起床,以便赶去江湾上班,她不敢多吃,到了上午十点就饿得快要晕倒。公公知道后很担心妈妈营养不够,特地将他政协文化俱乐部的餐券给了爸爸,让他和妈妈可以常去那里吃饭增加营养。爸爸告诉青青,即使这样,青青出生时还是又痩又小,弱不禁风,幼年期间动不动生病去医院打针吃药,还一直有气管炎。他们当时担心青青是否能够存活,在公公的建议下,爸爸费尽心思托了他在美国定居的老同学,寄来雀巢公司的罐头奶粉喂青青,青青才总算活下来并健康长大。爸爸后来开玩笑说,靠美国寄来的营养品喂大了青青。
青青童年最早家的记忆,是复旦第二宿舍的一座日本式的平房,一幢全是我们家住,回想起来那是个完美的家。前后窗子很多也很大,天气晴朗时,阳光透过朝南的一排大窗子洒落进来,房间里充满了光明和温暖。从大窗子望出去是一个美丽的大园子,妈妈种了很多花卉和蔬菜,有十姐妹、喇叭花、向日葵、黄瓜、扁豆、玉米、赖皮瓜、番茄等,靠院墙种的不知叫什么花,开出来花朵绚丽多彩,花蕊拔出来可以吸到甜汁。前门两边开满了淡蓝色的喇叭花,夏天的清晨,纤巧的花瓣上沾满了珍珠般晶莹的晨露。透过架子上的藤叶可以看到正在成长中的丝瓜、黄瓜和番茄。向日葵最让青青入迷,不仅看着金黄的花盘随着太阳转,百看不厌,而且每次收瓜子、炒瓜子、吃瓜子,都是新鲜有趣的经历。后门外两小块地种的是花生,每年收获后炒了吃或用盐水煮了吃,极其新鲜,美味无比。当年的复旦周围全是农田,一片宁静的乡村景色。离我们家不远是苏步青的别墅,青青稍大些后常去苏步青家附近采马兰头、抓蝌蚪、滚铁环。当年的青青是个地地道道的假小子。
青青和姐姐虽然年龄相仿,幼年时不常住在一起。姐姐大部分时间在长乐邨与公公婆婆一起住,青青和父母住在复旦,靠近他们的工作地点。姐姐有时回复旦小住,我们便一起玩“办家家”、搭积木,共享自家园子里的新鲜瓜果。青青和爸爸妈妈经常去长乐邨看姐姐和公公婆婆,习惯于郊区生活的青青,去市区看公公婆婆有去迪士尼游乐园的感觉:阿咪、秋千、钢琴……数不清的新鲜事物。每次去长乐邨公公总是陪我们玩,印象最深的是公公教我们向来弄堂里兜售的小贩买冷饮吃,二楼室内阳台窗口边有一个大木箱,供公公存放画和书法作品,我们年幼个子矮,爬上木箱才能看到窗外。
另外一件回味无穷的活动是荡秋千。93号大门进去右面有扇门是通向客厅的,公公请人用粗绳将一个小凳挂在门框上,就成为一个小秋千架,给小孩子玩正好,我们轮流坐上小凳,由公公推我们荡秋千,可以百玩不厌。一楼和二楼之间的楼梯扶手是天然的滑梯,我们抢着从上面滑下来,比赛谁滑得快。楼下客厅的屏风用来捉迷藏,或互相追逐也其乐无穷,打开钢琴盖随便乱敲一通,就能发出悦耳的“音乐”声,在大门外的几格水门汀台阶上,跳上跳下好不快活,还有在天井里跳绳、用粉笔画格子来跳房子……天井的尽头有一个半圆形的水泥墩,小时候听公公说那是白象的墓,这个水泥墩如果今天尚在的话,可是多年风风雨雨的目睹者,只是它无法告诉我们而已。当年的39弄93号,从早到晚充满了欢笑声,每次青青从长乐邨回复旦都是精疲力尽,通常在回家的路上就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