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愿得偿
5岁开始听戏,耳濡目染让京剧成了郭宝昌一生的最爱。生旦净末丑全唱过,从中学起郭宝昌就已经是北京东城的“名票”。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期间,他带着京剧社团的同学们一起演出,3毛钱一张票,一场戏下来能有100元的收入,除去场地、乐队、行头的开销,郭宝昌还得自己贴钱请大家吃饭,却依然乐在其中。
在郭宝昌的传奇人生里,“大宅门”和“京剧”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两个标签。早在电视剧版《大宅门》里,郭宝昌就融入了大量戏曲元素,这不仅如实反映了他幼年的生活,也体现了他在戏曲方面深厚的积淀与疯狂的热爱。郭宝昌感慨:“尽量广泛地让更多观众知道大宅门的故事,是我一生该做的一件事。京剧是我一生的最爱,这部京剧版的《大宅门》算是给我70多年的京剧情结画上了一个句号,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他是带着使命感来做这件事的,“如果我把这些经历带到棺材里去,不让观众知道,我觉得是一种‘犯罪’”。
上海情结
虽然偏心京剧,但郭宝昌坦言,“主要我还是偏心上海,因为在上海演我才觉得必须来,为了来上海我把一个组的人都扔在了北京。”采访现场,他回忆起1963年的时候,“我人生中第一次离开北京,所到之处就是上海”。而他那次来上海,是为了和一个上海姑娘谈恋爱,“那时候满脑子就是娶个上海老婆,还是瞒着我妈偷偷来的,我妈都愤怒了,‘这么大的事儿居然不跟我说,就敢跑去上海见女朋友!’直接把我零用钱给停了。”谈及这段往事,郭宝昌仍忍不住哈哈大笑。
来上海之前,郭宝昌推掉了甘肃、四川、陕西等各地的宣传活动,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八场戏他一场也没有参加,采访中他重复最多的就是“我真的没有时间”,但还是为了本届艺术节挤出了海绵里的水,“因为我对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个平台心向往之,它给了我们创作人员一种幸福感。我也特别欣赏上海的观众,我的话剧《大宅门》在这里演出过,上海的观众几乎是全国最热情的,太了不起了!”
从《大宅门》的小说、电视剧、话剧到京剧,以后还会改编成芭蕾舞剧或更多的形式,郭宝昌将上海视作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巨大考验,这其中也包含了试探的成分。
见习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