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早在1910年的美国就出现了类似现象。一家公司激发私家车搭乘乘客,到1915年在西雅图的接单量达到5万单,洛杉矶接单量达到15万单。“考虑到当时的城市人口和汽车保有量,这样的接单量非常惊人。”荣鹰指出,“但后来它经历了今天共享出行企业经历的同样的是——随着管理规范带来运营成本的上升,慢慢淡出了市场。这其实也是当下正在发展中的企业需要引以为戒的。”
既然共享经济并不是新事物,那么为何会在现在出现井喷式的爆发呢?荣鹰认为,这一切与近年来技术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密不可分。“除了经济危机、产能过剩、城市化、长尾需求等经济因素外,反消费、环保、灵活工作等文化因素共同影响下,潜在供应与需求增加。而技术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交易成本和风险降低。另一方面,资本助推成为了催化剂。这一切助推了共享经济的发展。”荣鹰解释。
荣鹰认为,共享经济在快速发展中迎来不少问题。“共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分散的工序分配,释放了经济的活力,提高了闲置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但也有学者发现,共享经济企业把市场的不确定风险转移到了雇员身上,这种转移损害了劳工的利益,把近一世纪以来为劳工权利作斗争所获得的成果都消耗殆尽。”他还提到,而且随着共享经济的泛滥式发展,其对公共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占用和消耗触目惊心。
对此,荣鹰指出,为驱动共享经济更好发展,应该思考“人与平台”两个因素。“共享行业对人性的刻画把握和传统的行业非常类似,但是共享经济这个行业由于有非常灵活的体系,可以用更加好的方式来应对供应端的非理性因素。”荣鹰说。
而针对运营,荣鹰建议企业策略注重解决供需不匹配问题,通过动态定价、预约管理等方式交叉制定策略。相比过去,当前的共享经济依托更发达的技术可以在运营上有更多更智慧的作为。“共享经济可以借鉴历史上的一些做法,而差异之处正是共享经济发展中更加需要关注的。通过对比可以使我们对共享经济的发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