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本版列表新闻
墨香拂面,循古择新~~~
墨香拂面,循古择新~~~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墨香拂面,循古择新
现代设计为传统艺术再添新气象
邵华
  ◆ 邵华

  闻见阵阵墨香拂面之际,也是体悟文人书房雅趣之时。

  在人们阅读普遍数字化的今天,有一类图书却在此刻再度展现出了其价值。以书法作品为蓝本,兼具字帖功能和作品展示功能的书法书籍,就是其中一种。 

  设计图书本就不是容易的事情,用著名图书设计师吕敬人的话来说,“付出远要比获得的多。”而要为作为传统艺术门类中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书法设计图书,更是难上加难。首先,设计师的方案要获得艺术家们的首肯和认可,更让设计入书法爱好者、收藏家的法眼。厚重的艺术积累,使得图书设计的掣肘也颇多,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

  然而,这个细分的设计行业也并不是没有翘楚,黄夏冰就是其中的一位。2004年,凭着对传统文人艺术的一腔热情和热爱,她在杭州创立了乾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多年以来,黄夏冰本人一直专注于书法类图书设计,获奖无数。和那些“唱衰”纸质书设计的人不同,黄夏冰满怀信心,认为这个行业仍有可待开发的潜力。

  不止懂书法,还要有心境

  “从事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这个领域的设计师,除了设计本身的能力之外,还需具备对传统书画艺术深刻的领悟,甚至是有亲身的书画艺术实践,才能为其代言。”黄夏冰认为,这是书法图书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实际上,黄夏冰本人就是一位受到前辈认可,获奖颇多的青年书法艺术家,其书法和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大展,并在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大赛获奖。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黄夏冰秉持着钻研传统艺术的理想,只身赴杭州求学书法专业。后来,因为发现自己也对图书装帧和设计很是着迷,进而转向了书画篆刻书籍装帧设计领域。

  从业十七年间,黄夏冰为周慧珺、余正、王冬龄、陆康、祝遂之、鲍贤伦、赵雁君等当代著名书法家都量身定制过作品。而这些书法大家对图书设计本来就有诸多想法,黄夏冰表示,“面对书画篆刻界最顶尖的学术高地,在每一个设计课题展开的过程中,专家、学者们给了我们多方面的指点,加深了我们对书籍装帧这个领域的理解。”

  2015年,在为书法家周慧珺从艺六十周年展览量身定制《朵云名家翰墨——周慧珺》系列书法图书时,周慧珺与她的得意弟子、书法家李静谈到作品集的一些整体构思,就提出了作品书籍设计要立足于传统书法的审美情趣,强调典雅庄重的装帧风格,时代感与历史感要完美统一,形式美与内在美要有机结合的设计要求。

  在设计《陆康的表情》一书时,书法家陆康则指出:“生活要艺术化,艺术要生活化。”作品集设计不能孤立地罗列作品,而要以作者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情趣为主线,贯穿于书法篆刻作品之中。

  黄夏冰坦言,正是这些书画篆刻界名家对她设计理念的高要求,促使她的设计团队对中国传统艺术相匹配的设计品位进行深入的研究。

  事实上,黄夏冰团队设计一套书可能花上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的时间加以推敲。“首先要进入作者的心境,之后再换位到读者的心境。”一般来说,他们会先研究作者文本的学术立场,再考虑匹配视觉传达的方式,然后就是群策群力来讨论如何使文本的学术思想得以放大,以简明扼要、朴素直观的形式传达他们的设计理念。

  设计的每一步都蕴藏匠心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黄夏冰认为,书籍装帧虽常被视为“为人做嫁衣”,但是,离开了设计环节的修饰,文本的神采必然有所损失。

  书本阅读讲究起、承、转、合,渐入佳境。对于专业设计师而言,一本书籍装帧设计作品就是一件艺术品。优秀的设计离不开高品质的画面采集、与作品风格匹配的纸张材料及精制的印刷制作工艺,更离不开阅读方式的表现即版式设计环节。

  “对于读者阅读心理的体验与营造,是我们具体安排内文的主要考虑内容,或远或近,或收或放,其间的强弱主次关系与中国书画篆刻的形式原理是一致的。”《周易·乾·文言》曰:“修辞以立其诚。”恰当的修辞形式,才能更加充分地传递其中的思想情感,这就是形式设计的意义所在。为了让读者获得最佳的体验,黄夏冰的做法突出文本的神采,在理解书画篆刻作品的风格品位,强化原作品的表现力。她始终坚持,作为第一作品的读者,设计师必须要被文本中的作品所吸引,心灵上的感动和头脑中的灵感融合,才能有效地为之代言。

  实际上,在黄夏冰设计书法篆刻书籍的每一步,都蕴藏匠心。即便是设计方案完成之后,设计师仍要与出版、印刷、装订各环节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最终完成高品质的书籍。“工匠精神不仅仅指向印刷装订各环节的工人师傅,还包括设计师团队的每个人。”为了实现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要求,黄夏冰和自己的团队也常常出现在印刷厂里,不断了解印刷、装订涉及的所有材料及工艺流程。此时,他们仍会根据工艺问题随时调整设计思路。用黄夏冰的话来说:“为了确保高品质的设计要求,我们不惜代价,不妥协。”

  遵循古法,探索创新之道

  内容决定形式,中国传统书画篆刻类图书的设计与一般图书不同。后者没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独特的文化属性要求,版式、行款没有固定模式,相对比较自由。而黄夏冰却指出,即便是创新,在设计书法篆刻类图书时,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有些规则还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比如,传统中国书画展开次序自右而左,自上而下,是传统宇宙观念的体现。自上而下的观念来源于上古先民对于天地关系的认识,所谓“天尊地卑”。中国古代天文以东行为顺,西行为逆,把左旋称为“顺行”,右旋称“逆行”。文字书写行款以及画面先后次序以左旋的方向为主。传统中国书画篆刻的形制始终保持着古人文献记录与阅读的习惯,如手卷、册页的阅读就是片段的,移步换景,传统文化的时空关系蕴含其中。这些传统形制的书画篆刻作品应该保持“左行”的版式,才符合其作品自身的审美情趣。

  “我的建议是这类书籍设计的创新,要从其艺术本质及其品位着手。”实际上,对于设计的每一种选择,黄夏冰都有自己的理由。

  比如,在打造《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时,她通过对各种细节的把控,塑造出了书法家群像的风骨。按照黄夏冰的解释,海派代表书法家作为民国时期中国书坛的重镇,汇集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大批思想家、学者、艺术家,他们的笔墨是中国书法史中光辉灿烂的一笔。基于这种格调,作品集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庄重的历史感。浓重的色彩反映出海派书法家思想的厚重与艺术风格的庄重。基于此,黄夏冰的设计以每一位艺术家肖像作为封面,意在突出作者精神气质的影响力。而内页纸张采用的则是千挑万选的象牙色、全哑光特种纸,不容易使读者产生视觉疲劳。同时,象牙色特种纸的质感更能贴近其中作品的时代感。

  又比如,在捉刀《“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系列活动丛书时,她借用印泥的朱砂颜色象征篆刻本体,金色象征百年名社——西泠印社的金字招牌,和图书的主题相呼应和。而在《浙江书法名家遗墨展作品集》套的设计上,装封面选用金色,象征着浙江书法60年的辉煌。每一本书的书名字体却选用红色,封面为黑色,实际上是黄夏冰在用印泥的颜色以示庄重,黑色封面借用墨色代表对已故书家的祭奠。

  “书籍装帧设计不是一个高回报的行业,虽然在阅读电子化的今天,纸本图书正在逐渐减少,但同时图书设计是有广阔的前景,所涉及的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数量也会越来越大,加入图书设计领域的顶尖人才会越来越多。”黄夏冰透露,自己的团队今后在专注图书设计的基础上,将逐步延伸到文创设计、会展设计等新领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1版: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中国商学院/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家庭理财/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8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A30版: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A32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现代设计为传统艺术再添新气象
下周末,西泠拍卖上海公开征集藏品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趋势A29现代设计为传统艺术再添新气象 2017-10-28 2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