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再当谢晋副手
好事成双,拍完《啊!摇篮》,黄蜀芹紧接着又跟谢晋导演拍了第二部电影——《天云山传奇》,职位也提升了,担任第一副导演。
《天云山传奇》是谢晋导演的第一部“反思电影”,通过刻画所谓的右派分子罗群和围绕着他的几个不同性格的女性,将人物的个性、情感变化与政治风云、社会矛盾、历史发展融合起来,大胆揭示出一个事实:一批正直而善良的人们被错误地划为右派,但他们初心不改,爱国爱家爱事业,是值得尊重的大写的人。
黄蜀芹感觉到谢晋导演对女性的刻画非常独特,往往是外表柔弱,内心虽然也会有柔弱之时,但本质上总是刚强而自立。联想到自己,这种对女性特点的捕捉与表现,让黄蜀芹有了一些难言的体验。
《天云山传奇》摄制组上下一心,特别认真。作为第一副导演,黄蜀芹承担的责任更多了。在一个电影剧组里,除了导演,一般还会有两个副导演。导演负责主要演员。谢晋对演员的挑选是很精心的,《天云山传奇》中的石维坚、王馥荔、施建岚、仲星火等主要演员,都由他亲自选定。两个副导演,一个管群众演员,一个管服装、道具。拍摄战争场面的前夜,副导演要到重点部门去巡查,枪支、烟火材料是否准备充分?服装、道具是否符合要求?拍摄现场千变万化,拍摄过程有长有短,万一准备不充分,就会影响整个拍摄的进程,造成浪费。经过《啊!摇篮》的操练,黄蜀芹自然已经今非昔比了。
在拍摄过程中,对“徒弟”倾心相授,从不藏私,他希望年轻人能尽快成长,早日挑大梁。筹备时谢晋就让黄蜀芹参加,从讨论剧本、挑选演员、撰写工作台本到制定拍摄计划。黄蜀芹用心地看和听,整个筹备过程结束,她便熟悉了谢导的工作思路和方式。
其中,写工作台本让黄蜀芹得益匪浅。工作台本是介于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之间的导演手记。选好外景地、演员到位后,导演会有些新的想法,或情况有变需要调整,这时就需要把这些改变记录下来。大概是谢晋知道黄蜀芹不擅长语言表达,就让黄蜀芹和他一起写工作台本,故意让她多动手。黄蜀芹对此心存感激,心想,写工作台本是导演一部电影必须的重要环节,以后肯定要用,主创人员人手一册,才会明白导演准备怎么拍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大家就能依据工作台本做相应准备。谢晋是个思维极其活跃的导演,在拍《天云山传奇》时几乎每天都有新发现,绝不会按部就班地按照分镜头剧本亦步亦趋。黄蜀芹觉得,这是一名导演的最好状态。她发现,每天谢晋在摄影机旁站立片刻后,立即会提出新的方案,告诉黄蜀芹如何调整。黄蜀芹便以最快的速度把谢晋即兴闪现的思想火花形成文字,整理出新的工作台本后,第一时间交到谢导手上。
一切准备就绪,黄蜀芹就站到摄影机旁,代替谢晋喊“开麦拉”。第一次喊时,黄蜀芹的声音怯生生的,不太响。谢晋说,“太轻啦,用足全力喊!”一遍又一遍,黄蜀芹习惯成自然,她不再拘谨,彻底放开了。
黄蜀芹又一次领教了谢晋导演对细节的要求严格。有一堂吴遥卧室的内景搭在摄影棚里,那时是夏天,要拍一场他刚洗完澡的戏。谢晋要求浴室玻璃上要有水汽,但工作人员觉得很难办到。谢晋火了,发话一定要弄出来,没有水汽不拍!因为仲星火演的吴遥要边用手抹掉玻璃上的水汽,边和宋薇讲话。后来从布景底下通过管子把热气通到上面,而摄影棚里开着冷气,冷热相遇就产生了水汽。还有一个细节是吴遥当上地委副书记后的服装,谢晋要求服装师准备一件七八成新的丝绵小棉袄,穿在里面,外面再罩上笔挺的卡其中山装,说明这个人物表面艰苦朴素,骨子里却是讲究的。一般人认为,这件小棉袄穿在里面看不见,不穿也没关系嘛,但谢晋就是要做到功夫在镜头外,要让演员穿上衣服后产生符合角色身份的感觉。据仲星火说,穿上丝绵棉袄后感觉果然不一样,才演得出相应的感觉。
跟了谢晋两部戏,黄蜀芹真的学到不少,包括如何做一个摄制组的领军人物,如何细致地对待每一个成员。黄蜀芹觉得自己好像有点入门了。终于,严师谢晋笑着对黄蜀芹说:“好了,你过了,自己独立去当导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