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姜叶变黄了,风吹过,叶子一片一片掉了下来。地下的根,却是呼之欲出。收获的季节,稻谷黄了,苞谷摘了,瓜果也进入尾声了。洋姜也不例外,却深藏在地下不露声色。直到深秋,父亲空闲下来,抄一把锄头,把冷落在一边的洋姜细细地挖出来,一锄头下去,翻过来,都是可爱饱满的洋姜。
刚挖出来的新鲜洋姜炒出来有很重的土腥味,口味平淡无奇,但腌制后的洋姜却特别的出众,又脆又嫩,清香爽口。母亲会做很多关于洋姜的菜,炒的,拌的,腌的,最好的吃法莫过于腌制。洋姜的最好归宿是躺在红彤彤的剁辣椒坛子里。母亲的经典语言永远难以忘怀。洋姜的卑微身世,也许决定了它的出路。洋姜好像就是为了腌制而生。
洋姜腌制过程很简单,也如它的生命。母亲把完好无损的洋姜选出来,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几天后,泥土干了,由小刷子刷净。母亲告诉我,鲜洋姜一定要晒透水分,否则,水多,易酸,不脆,且难以储藏。洋姜不能沾水,否则会变黑发烂。干净的洋姜再放入坛中,加入剁辣椒、醋、盐、生姜和大蒜等,盖好,放上几天就是一坛开胃菜。本是黑黢黢、软蔫蔫的洋姜被酸辣鲜红的剁椒浸泡,便脆生生、水汪汪的,顿时让你唇齿一紧、生出不少口水。
母亲是腌菜的高手。那时乡下粮食拮据,尤其是在冬天,本来瓜菜就少,雪一飘,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难免会有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一到瓜菜丰收之际,乡下的女人就忙着霉豆腐,做剁辣椒,腌酸豆角、酸黄瓜、酸菜等等,她们用灵巧的双手,使乡村生动鲜活,也让亲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从冬天到来年的春天,这些腌菜就成为农家的下饭菜开胃菜。炊烟升起,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会摆下一两碟香喷喷的坛子菜。乡下的腌菜,大抵是酸、辣、咸,只有腌洋姜是甜甜的又脆又嫩,一直是我童年记忆中的美食佳肴。
至今仍记得某一个冬天的夜晚,喝着母亲熬制的一锅喷香的玉米红薯粥,就着一小碗脆生生的腌洋姜,点上几滴香醋和麻油,真是暖到心坎里。窗外雪花儿飘,室内却是满屋生香,这是多么温暖惬意的生活场景。在时常一桌荤腥的当下,我时常会想起那简单又蕴含生活智慧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