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里几位喜欢到小区附近的夜公园活动的邻居,这几天晚饭后窝在家里不出去了。一打听,原来是夜公园没人管门,发生的几件烦心事让他们缺乏安全感,不敢去了。
老潘说,夜公园里居然出现小贩,甚至卖锡箔的都拉着小车四处转悠吆喝;吴阿婆说,规定自行车禁止入园,偏偏有家长让孩子骑着共享单车在灯光幽暗的小道上练车技,险象环生,被撞倒了怎么办?而去年才退休的小林至今还心有余悸,她是广场舞的“达人”,前两天,一条披着长毛的宠物犬闯入“舞池”,被专注着跳舞、顾不了脚下的舞伴踩到了尾巴,吓得一边狂吠一边乱窜,狗主人手里牵得紧紧的绳子成了“绊马索”,场子里乱作一团,跌得人仰马翻,幸好没有造成伤害,否则,一场官司在所难免。
本市有关部门对夜公园的开放是有明文规定的,宠物、小贩和残疾人用车之外的车辆都禁止入园,怎么会产生此等乱象呢?
原来,这家小公园受用工成本所困,开始时没设夜间门卫,只是由保洁人员等晚上9点后帮忙锁锁门;后来,临时聘用了一位外来务工者客串门卫,此君常常躲在门房间里玩手机、做私事,甚至混进舞池过把瘾,大门没人值守,难怪小贩和狗狗们如入无人之境了。
应该说,开放夜公园,既是市民文化体育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园方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好这个“窗口”的形象。管好大门难吗?我的一位同学在一家小公园的管理层工作,他们从“创新”中悟出思路,把门“管”得很有腔调:因为人手少,他们发动跳广场舞里热心公益的大妈大伯,组成数支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跳半个小时后,谁累了谁退场到公园门口“透透空气”,那里有园方配好的靠背椅、茶水、蒲扇以及花露水等夏日用品,边休息、边聊天、边补水的同时,顺带着“管”门。一般晚上进园活动的大都是附近小区的居民,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碰到有违规进园的,耐心解释,基本上都能听从劝告。这样做,还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当然了,志愿者的“义举”不能成为园方的“福气”,毕竟,让市民们在安全、舒适的夜公园里充分享受幸福感、获得感,是政府惠民工程的目的,如此看来,管好夜公园的门,可不是一般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