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的海洋里,余独爱语言的委婉美。
一人去赶集,走到卖陶器的摊前,想买把夜壶,挑了又挑,都嫌太大,便对摊主说:“好是好,可是嫌大了。”这位摊主这样说:“哎,冬天,夜长啊。”这句话说得文雅委婉。中国社会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言语应力避粗俗。所谓“顾事物之亵秽鄙俗者,其名不宜笔舌,必代以婉曲之言”。
某面包房,面包师每为一位顾客包装完毕,都不忘记提示:“我们的蛋糕,在当天内吃完,味道最佳;超过两天,不建议您食用……”这里的“不建议”用得好。若是讲“就别吃了”亦可,但显得生硬,用“不建议”,虽稍嫌啰嗦,才显委婉,才显对聆听者的恭敬和关心。
听惯了的那些大同小异的校训,如果有一天,听到“今天不走,明天即使跑也不一定跟得上”(哈佛大学)“挫折如此冰冷,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莫斯科大学)“真正的失败不是你没有做成事,而是你甘心于失败。”(斯坦福大学),是否会有耳目一新之感?原因就在于它们摆脱了耳提面命式的直白的校训定势,所谓“将余事来烘托本事”,这种委婉语有一种阴柔之美,会让人驱除距离感而情不自禁投入其中,感到亲切与快适。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名叫婉转辞。”既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又能实现修辞的意趣。
委婉语何以为美?——它在人们的沟通中,总能带来一种如沐春风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