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我身上得到了应验,这“当事者”是我,“旁观者”乃是我的外孙。
外孙是高中生,读的国际班,两年后将远赴重洋留学,想想今后祖孙相聚的日子会变得稀少,所以这个暑假我们夫妇决定带着女儿和外孙(其实是他们带年已古稀的我们)作一次西北甘青之游,实实在在相处个十天,留存许多珍贵的记忆,让将要负笈远行求学的外孙在人生的记忆簿里记录下点点滴滴的亲情、更记录下祖国大好河山、人文历史,以毋忘根本。
一路奔波,一路观光。我自以为阅历丰裕、见多识广,沿途滔滔不绝给外孙讲解着每处景点相关的知识,譬如祁连山是甘青两省的界山啦、阳关和玉门关的相关古诗词啦、嘉峪关的历史概况以及“林公碑”、“左公柳”啦、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特色啦……外孙能认真听着,时不时提问着,当然他也会给外公外婆讲述下自己学得的知识,例如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啦、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啦……这些我都知道,却佯装不知,让他一一说给我听。外孙生性内敛,诱导他多说话非常难得,好在旅途风景斑斓多姿,令他这个“闷葫芦”也大受感染、大开“金口”啦。
外出旅游其实是个“苦差事”,即便是跟团旅游也累乏难当,还有就是饮食不配胃口。西北地域辽阔,常常是七八个小时的车程,只看一两个景点,凌晨起床,有时得半夜困觉,吃的团队餐也常难下咽,到外面觅食吧,也很难对上胃口。我说是饱了眼福,饿了口福。还有,连如厕也异常困难,车行途中经常会内急而不遇厕所,便央求司机停靠路边,来个男左女右,打个伞遮掩一二,有时是路边的旱厕,苍蝇乱飞,连脚趾头也蹴不进。我与妻子不免怨艾生焉,看外孙,居然随遇而安,泰然处之,一如既往稳笃笃的姿态。
我是个性急之人,一不如意就会发急,就会按捺不住做出点异常举止,譬如到了景区乘电瓶车或小火车,我会争先一步去抢个座位;譬如排队照相,我会钻个空子先照为快;抢座位也罢、争照相也罢,多半是为外孙提供方便,可外孙就是不领我这个情,循规蹈矩排着队伍;譬如上火车吧,我抢前上车得以将行李放得安稳点,可外孙又不领我的情,报以一个皱眉的表情,就是迟迟上车,不争行李架,哪怕将行李箱放在车厢连接处也无所谓。
终于,在返程的时候外孙憋不住批评了我——从西宁到兰州已经将近十点了,接我们团队的大巴却是没有按时停靠在车站守候我们,听说从火车站到下榻饭店得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也就是说,即使大巴准时守候,我们到饭店也得将近十二点了,再者次日我们的飞机起飞时间为七点多,我们得五点起床赶飞机啊。我们一群人苦涩涩地等待着大巴。我再也忍不住了,一步抢上前与接我们的地陪争执了起来,除了让他催车(对方说是堵车)严厉责问他们怎么没个准备预案,把我们撂在秋夜的寒冷中。地陪一个劲儿赔不是,我则是步步紧逼。好歹半个小时后大巴才喘着气赶到。我上车坐定,外孙直面对着我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外公,您这么大年纪了,身上怎么还有一股戾气……”
我一时语塞,思前想后不得不服——“唉,‘00后’这一代啊”……